APP下载

浅谈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差异性教学

2011-12-29李旭平

成才之路 2011年20期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在课堂上,若按照统一的标准要求每一位学生,优秀学生的优势素质就得不到更好的发展,而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又得不到及时的补救。在差异存在且不可能消除的前提下,如何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进有差异的发展,本文对此提出了一些想法和策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如何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并通过教学与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是新课程实施中每一位教师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学习差异
  1. 个体间的差异
  如有的学生上课时思维敏捷;有的长于形象的直观记忆,有的则长于抽象的语言记忆,所以他们在学习不同的内容时就产生了差异。
  2.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差异
  有的同学家里有计算机或参加过校外辅导班,已经是计算机领域中某一方面的“小能手”“小专家”。而有的同学则从未接触过电脑,一切从零开始。一个班上学生现有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异,给整个班级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 态度的差异
  学生的学习态度分为主动型、非主动型、被动型三类。不同类型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师教导方式的要求,以及完成学习任务情况均有较大差异。
  二、信息技术课堂实行“差异教学”的技能
  其一,目前信息技术教学一般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中进行,教师可以方便地实施广播、监控、转发等,为组合型的教学活动提供了便利,学生人手一台电脑,更有利于个别化的教育。
  其二,中学阶段以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为主,而每一个应用软件的功能是非常强大的,因此就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探索的结果并不重要,但为学生提供的探索机会以及探索的过程恰恰是可贵的学习体验。
  三、信息技术课中差异性教学的实施
  “差异教学”要探讨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途径,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这就需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兼顾到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1. 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师针对某一具体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符合教学要求的差异目标体系62526cc7372dbd86957b2b743b27ca42345172b93d7174a0ce05589e48d77b75,包括集体目标和具有层次的个人目标。集体目标是教学大纲要求达到的基本目标,全体学生都应当达到。个人目标是在集体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个体原有知识基础、兴趣、能力等确定。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不断地由现有水平发展到“最近发展区”,都能在自己的努力下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2. 教学内容的确定
  在依据大纲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针对多层次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对于学习兴趣浓厚,爱好广泛,求知欲强,有扎实基础知识的学生可补充一些探索性强、思维量大的内容,促使其在知识的横向上加宽、纵向上加深。对于智力因素好,学习态度有偏差,但有潜力的学生重在调动非智力因素,引导他们在独立思考、刻苦钻研上下工夫。对于学习吃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重点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上的指导,以强化基础、巩固技能为主。
  3.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通过信息的收集、整理、传递、储存等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能力。在这些活动中,如果完全采用班级集体授课的形式,教师不可能兼顾全体学生的需要。因此,教学中可以采用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式学习、个别辅导等相结合的组织形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1)小组合作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可分为同质小组、异质小组。同质小组是将同类或知识水平大致相当的学生编排在一组,并为各组确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异质小组是将不同类别和层次的学生混合搭配,分配在同一小组,共同收集资料,发表见解,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小组合作式学习能通过同伴之间的教与学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促进全体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同时培养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意识,形成互助合作的精神。
  (2)个别辅导。差异性教学中要把班集体教学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对基础差、学习落后的学生,教师要帮助查找原因,寻找适合的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自学能力,达到学习目标。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应注意课外拓展、练习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得每名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
  4. 课堂练习和作业的设计
  教师依据学生的差异,本着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机会的原则,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设计的练习和作业题一般可按问题难易程度和涉及问题的多少分为基本题、变式题、综合题,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练习,使学生的练习和作业具有弹性,实现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的有机结合。要求所有学生都完整、正确地解决基本问题和一些变式问题,达到大纲规定的学习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要设计一些综合性问题让他们解决,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5. 进行差异评价,及时反馈
  首先,教师要根据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准备情况、智力水平、学习兴趣和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的了解,发现学生间的差异所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获得反馈意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相应层次的问题,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要求。
  其次,要针对每个学生的潜能进行富有激励性的差异评价,使评价成为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学好信息技术的催化剂。基础好、进步快的学生,自信心比较强,对他们的评价要严格,不但要求他们能够正确解答,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还要求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基础差、进步慢,自卑感较强,应尽量地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用激励的语言评价,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时常得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多鼓励,少批评,使他们产生自我超越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
  (通渭县平襄镇店子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