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
2011-12-29张金玲
成才之路 2011年20期
一、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教材地位:本课题是从能量的角度研究化学反应,承接化学1的氧化还原反应,铺垫选修4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
知识内容:化学能与电能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重点是解决原电池原理,实现化学能到电能的直接转化。
2.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知识: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电离等概念及相关的物理学知识。
学生认知特点:从已有经验出发,学生容易接受;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学生能够加深理解。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原电池原理,初步了解原电池的装置。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自学教材及查阅资料,提升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理论分析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实验探究,提升学生优化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能量转化观,树立节约能源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原电池的反应原理及装置特征。
难点:通过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了解氧化还原反应与电能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合作讨论、实验探究。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一)火力发电
(二)氧化还原反应与原电池
(三)原电池原理和装置
1. 铜-锌原电池
负极:氧化反应
Zn-2e-=Zn2+
正极:还原反应
2H++2e-=H2↑
2. 原电池构成条件
①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
②电解质溶液
③ 构成闭合回路
3. 归纳总结原电池装置
教学反思:本节课为实验探究教学模式,既符合化学学科的特点,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和思维发展特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本节课以实验解释原电池的概念,又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归纳原电池的构成条件。这样得出的结论,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牢固掌握。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高一学生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加之他们第一次接触电化学,让学生在做实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结论,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原电池的概念。
教师作用是“倡导和启发”,即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因此本节课的部分实验是由教师预先设计的,但同样起到了实验探究应有的作用,本节课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做实验,充分的时间讨论和发表意见,让实验探究成为全体学生的活动。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