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和巩固学生体育兴趣的研究

2011-12-29张锐

成才之路 2011年20期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特别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并将其作为课程理念提将出来,这是我国体育课程发展的一大进步。但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落实这一理念,却存在不同的认识和做法。有人认为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就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教材;有的则认为要把重点放到组织教法的改革上来。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个人对客体的选择”“是对一定对象的心理倾向”“是一个人力求接触、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和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根据心理学的观点,可以把学生的体育兴趣理解为,学生从事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心理倾向或选择。
  体育兴趣是学生从事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内在动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新制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反复强调要重视培养、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并指出“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立学习和终身锻炼的前提”“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国家对学生实施的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纲要》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课程要面向每个学生,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性的,不能任意扩大提高。应具有发展性,着眼于学生终身体育和学习,适应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因此,广大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如何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热情,达到提高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效果,是值得探究的一个问题。
  学校体育教学应重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但一味强调体育教学培养能力,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而忽视培养学生对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和养成锻炼的习惯,这样不可能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人的本性是爱动的,一般来说学生自幼就爱“玩”,那么从小培养幼儿、儿童、少年及青年爱“玩”,会“玩”的习惯,并加以正确引导,鞭策与鼓励,其成效也就愈大。学生体育兴趣的形成,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采用综合“治理”的办法。首先应树立在体育课上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促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观念。为此我们体育工作者可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1)充分了解学生情况,考虑学生已有的体育兴趣,结合实际,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改革教法,改进体育活动方式,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兴趣。
  (2)要加强对学生体育价值观的指导和教育,使学生能了解体育学习和锻炼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使学生能感受到体育学习和锻炼对增进身体健康的好处,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间接兴趣。
  (3)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责任感,能认识到积极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既是增进健康完成学业的需要,更是未来适应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
  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但不是兴趣决定一切,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体育课程改革,不能完全以社会为体位,也不能完全以学生为本位,更不能完全以学科为本位,要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实现“以育人为本”。
  学生的体育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体育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且学生的体育兴趣各不相同,学校体育不可能满足学生各种不同的体育兴趣。而且,还可能由于场地、器材、师资等条件的制约,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并不能想选什么项目就学什么项目,也就是说,学生不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从事体育学习锻炼的问题,是学生的体育兴趣和学校实际之间的矛盾问题。中小学生已有的某些体育兴趣是比较有限的,而且不太稳定,大多尚未形成兴趣中心。因此,他们已有的某些体育兴趣是可以改变和拓展的。为此,体育教师可充分利用体育课程资源,充实和更新体育课程内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技能。为此,开发体育课程资源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调动学生体育课的积极性。
  (1)人力资源的开发。即以由社会、学校、家庭所构成的中小学生的生活环境中的某些人的开发为主,如学生、体育教师、班主任、社会体育指导员及家长。我们应当挖掘他们的潜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努力培养和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因为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各地校体育器材设施配备水平大不相同,尤其像我们地处西部落后地区,学校体育场地和器材严重不足,所以应充分发挥现有体育设施的作用,开发其多种功能,一物多用,合理地使用场地和器材,用简单、陈旧的设施,点拨出学生的欢声笑语。
  (3)课程资源的开发。改变传统运动项目,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锻炼意识,因时、因地制定活动内容,简化规则、技战术,修改内容,降低难度,改造场地器材,引用推广新兴运动项目,设计、实施民间传统体育内容。这些内容,通常会赢得同学们的喜爱。同时,智力开发课外、校外体育资源、自然地理资源、体育信息资源,也会给学生带来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对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大有裨益。
  
  (通渭县通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