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生作文如何做到“言之有物”
2011-12-29王艳莉
成才之路 2011年20期
语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作文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而作为学生的第一读者,在每次批阅学生作文时却深感学生作文的空洞、苍白。学生写作文时也是苦不堪言,作文便是作难,每逢作文便茶饭不思,日夜难寐,搜肠刮肚,还无啥可写。写作大全、优秀作文选是他们的创作源泉,一旦作文时便熟练地抄袭、拼凑,进入了一种机械的制造程序。千百个不同的脑袋里有的是一样的思路、一样的模式,而没有自己丝毫的一点感情,使作文堕落成一堆没有生命力的文字拼凑。
面对一篇篇“灰色作文”就如面对一张张灰色的面孔。作为老师我们不能单纯地去指责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表达水平。而更应该思索一下如何才能使学生的作文有啥可写,使学生的作文做到言之有物。使学生的作文有血有肉,有个性、有生机、有灵魂。
如何才能使学生的作文做到言之有物、有血有肉呢?
一、说真话,写真事,叙真情
1.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说出自己的真心话
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指出:“如有所感兴,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于情趣的自然。”作文本应是自己真情实感的一种流露,是自己认识生活、感悟生活的一种文字体现,是自己人生经验、情趣、胸襟、道德情操,乃至人生理想的一种反映。我们指导学生作文应让学生敢于说自己的真心话,敢于在作文中倾诉自己的喜悦、困惑、惆怅,流露自己的心声,敢于在作文中刻画自己在人生道路中成长的轨迹和印痕,表达自己对生活及生命的认识和了解,表现自己的感情和精神。哪怕她还不成熟,哪怕她还很幼稚,甚至她还很丑陋,但那毕竟是自己的。
2. 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向生活索取素材
作文教学究其实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已有的生活素材进行综合思考和书面表达的一种教学,生活基础是作文的源泉。离开了生活,特别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学生的作文一定会无话可说。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中说:“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也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也就活泼地流个不歇。”
是否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在生活中观察、积累、思索是学生作文是否有话可说的关键。我们指导学生应该让他们认真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人、事、景、物,做生活的有心人。每天坚持写日记,眼看、耳闻、脑思,去粗取精,把有意义的东西记下来。
3. 引导学生多读前人优秀的文学作品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确,我们的教育主要采用的是课堂教学,与社会相接触的机会少一些。但这还可以用阅读去补充。所有的文学作品多是万千世界中自然美、生活美和作家情感的体现。是作家用形象思维和炽烈的情感对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所以阅读可以说是间接的生活积累。加强我们的学生阅读,可以丰富他们的阅历,增长他们的见识,扩大他们的视野。认真不断的读书,知识才能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
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文如其人”,古今中外成就卓越的作家,都是用自己的人格来书写作品,用作品来表现自己的人格的。当我们吟诵李白、杜甫诗篇的时候,自然会感受到他们的人格风貌和个性特征在字里行间的涌动和闪耀。当我们朗读鲁迅、郭沫若作品的时候,自然要被他们的人格力量和艺术的完美结合而折服。
作文和做人更是紧密相连的,我们若希望学生写出品位高雅、言之有物的作文,首先应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先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心生活的胸怀。热爱生活是一切善行的基石,更是人生拼搏进取的源泉,只有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才会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的七彩阳光,发现生活的美,追寻生活的美,传达生活的美,从而也会使自己的心灵得到美的洗礼和升华。
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还应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让学生们在生活中说真话,做实事,脚踏实地,老老实实。在作文中敢于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显示自己的心路历程,让自己在作品中自由翱翔,真正达到“人融入文,文高扬人”人文合一的境界。这也是作文教学要追求的真理。
三、充分肯定,拿起表扬的武器
“喜爱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喜欢了作文,作文能力也就自然会提高。拿起表扬的武器,让每个同学都能受到奖励与表扬。一次作文后,评出最佳真实奖、最佳语言组织奖、最佳进步奖,以及最佳美术字奖等。只要看到学生有一点点进步就要给予鼓励,不吝啬使用赞赏的话语和关爱的动作。做到深切地了解学生,能敏锐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懂得用最美的语言去激励他们。不知不觉中,学生的语言由羞涩拘谨变得活泼大方,学生的精神得到了彻底的解放,就连语言表达有障碍的学生也能从老师赞赏的语言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因为“人的深层需要都有渴望别人赏识的愿望”。
总之,作文教学是一项艰苦而又艰难的过程,需要摸索,需要探讨。但是作文教学的目标是很明确的,就是能让学生用流畅的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反映自己的成长历程和轨迹,我们的努力就是完成这个目标。
(通渭县碧玉乡新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