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儿童化作文的根基
2011-12-29成建萍
成才之路 2011年22期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广大教师对儿童作文教学的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儿童在习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综观当下的儿童化作文教学,令我们忧思的地方还真不少。在“儿童化”的滚滚洪流中,我们看到了更多是唯儿童是瞻的极端化倾向:抛弃传统的作文教学经验,夸大儿童的自然天性;弱化知识技能的传授,强化儿童的作文兴趣;淡定教师的指导作用,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这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日趋膨胀的儿童化作文教学的情绪性使得儿童化作文的根基不再牢固,严重阻碍了儿童化作文的有效实施。那么如何让儿童的情趣和体验不再信马由缰,从而守住儿童化作文的根基呢?经过几年的实践和研究,笔者总结出了以下几种有效策略,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让儿童情趣走向理性
儿童化作文兴起后,一些作文教学流派过分重视儿童文化的渗入,鼓吹“快乐至上”的习作理念。这种只要儿童,却淡化作文知识和技能技巧的作文教学理念很明显缺乏必要的理性根基。虽然“情动而辞发”,但是“无知是上帝的诅咒,知识是我们飞向天堂的翅膀”。因此,我们唯有让儿童携手知识、技能方是切实提高儿童化作文教学效率的旨归。因为,儿童的情绪更多地带有偶发因素,表现得十分不稳定,正所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所以,在儿童化作文教学中,我们更要帮助学生树立写作的意识。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做一点努力:其一,要关注儿童的“交往意识”。只有让儿童与周围的世界进行充分交往,让语言成为心灵之间沟通的需要,儿童的写作语言才会在无形中得以提升。其二,要关注儿童的“真诚意识”。如让儿童写好人好事,一些儿童写出来的作文不是乘车让座,就是拾金不昧,再不就是扶老奶奶过马路……这些事件很少是儿童自己真实的生活,而是为了应付教师的需要进行了虚拟,甚至是抄袭,这样不真诚的作文只能让人大跌眼镜。因此,在儿童化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做到诚信为本,把真实的自我融合到作文之中去,如此,以“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写出来的作文才会更有灵魂、生命与活力。
二、让儿童范例走向深入
走进儿童化作文教学以来,一些教师过分重视将儿童文化和儿童生活视为儿童化作文的课程资源,而忽视了习作教材中“儿童习作范例”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他们认为这种结构化的儿童范例模式容易框定儿童的思维,让儿童陷入了模式化的套路之中,很难凸显儿童的个性色彩,不利于儿童创新思维的提升。无可厚非,这样的理由似乎很有道理。但是,习作教材中的“儿童习作范例”是编写者精心挑选出来的作品,它应该在思想内容上具有启发性,在语言文字上具有示范性,在写作方法上具有指导性。一篇优秀的儿童习作范例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感召力的情趣场。因此,在儿童作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好“儿童习作范例”倒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习作4中《请您原谅我》一文,教学中我带领儿童一起认真研读这篇范例,在静静的反复研读中,儿童潜在的心理情感就被不知不觉地充分唤醒了,写作的欲望也被充分激发了。此时,我又进行了如下引领:那你有哪些话想对别人(比如你的老师、父母、同学等)说呢?你可以表达你的问候、述说你的委屈、表达你的建议……这样的引领就为儿童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情感流向,为儿童的写作思维找准了“生长点”,为儿童的精彩创作搭建了很好的桥梁。
三、让儿童的活动走向个性
儿童化作文十分强调儿童的活动参与,这与儿童的身心发展也是一脉相承的。在活动中,儿童的感官得到了解放,活动的体验得到了丰富,写作的思维得到了提升,写作时笔端不再堵笔,而是自然流畅。但当我们翻开一些学生作文本的时候,映入我们眼帘的却是千篇一律的记叙,很少有儿童个体独特的精彩。这主要是因为,在活动中,一般情况都是教师明确活动的内容和要求,几条友情提醒更是细致入微,看上去很温馨,实质上就是桎梏儿童思维的“镣铐”。儿童虽然参与了活动,但是自由选择的机会严重缺失,这就是儿童作文缺乏个性色彩的主要原因。为此,在活动中,我们可以规定一个活动主题,然后让儿童自由组合活动对象,共同商讨具体的活动内容,选择他们喜爱的活动方式,从多角度、多维度出发,给予儿童更多的自主选择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的活动从单向走向多元。如此,儿童的感官和肢体才能真正完全地得到解放,而且,这样的活动之后形成的作文一定更具有儿童的独特性和生命性,精彩习作也将会不期而至。
(南通市八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