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美术学习的心理分析
2011-12-29杨泽平
成才之路 2011年22期
美术课是中学的一门基础文化课,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绘画能力,对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质,具有独特作用。
一、美术学习的阶段特点及心理分析
学龄初期的孩子,观察力、分析能力尚显幼稚,往往以个性思维来补充观察认识的不足。表现在作品上,则是带有概括性,喜欢用鲜艳的色彩,不大注意观察对象的自身色彩变化。创作中,他们注重情节性,往往由想象出发进行描绘。九岁左右,逐渐进入客观写实期。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分析能力都有不同程度提高。表现在画面,显得拘束了。他们往往想的多,为制作不出来而苦恼。进入初中阶段这个时期,不但知识阅历丰富了许多,而且从心理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认为自己是中学生了,有一种成熟感,喜欢临摹不愿自由画,并讥讽儿童绘画是幼稚低劣的。他们进入刻画表现客观对象的阶段,开始仿成人写实方法作画,更加追求表现得真实和有立体感。
二、初中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不良心理表现
①自卑心理。这些学生常常过低地估计自己的绘画能力,感到自己没有绘画天赋,即使有时一些很简单的东西也怕画出来让周围的同学哄笑。②无所谓心理。认为美术课是“副课”,可有可无,“只要把语、数、外”等学科学好就够了。③逆反心理。认为老师心里的想法和他们的不一样,或不能适应教师的某些方法,于是对绘画持反感态度,有一种抵触情绪。④惰性心理。懒得独立思考,学习没有自主性,缺乏自信,时间一长,就越来越懒惰,有时甚至材料都不愿带,作业也懒得上交。
三、不良心理产生的原因
①认识上:初中生这一时期,他们眼高手低和绘画技法成为他们突出的矛盾。不积极的评价会使他们的自信心、学习积极性受到不同程度的挫伤,文化学习任务加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从整体看来,这个阶段的学习兴趣比以前有较大幅度的降低。②动机上:初中生正处于童年与少年的过渡阶段,一般还比较幼稚、无知,经验存在局限性,自觉性不强,目的性不明,随意性较大,自控能力差,因此对一些事容易产生惰性心理与无所谓心理。③情感上:由于绘画基础比较薄弱,他们的画经常受到教师和同学的冷落、批评、嘲笑,或经过努力获得进步也未被老师及时肯定,产生一种失落感,消极情感大于积极情感,自卑心理很重。
四、克服不良行为的几点方法
①注重绘画兴趣的培养,克服无所谓心理。出现无所谓心理学生学习目的不是很明确,抱着一种很随便的态度,觉得绘画对他们而言无所谓,管它好还是差,甚至不交作业。对这些学生,教师要注重对他们的绘画兴趣的培养。②培养自主参与意识,克服惰性心理。教师应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学习空间。对于“画法”,则不要对学生要求太高,简单的线造型、漫画的方式均可。③加强交流合作,克服自卑心理。出现自卑心理的学生总认为自己不如别的同学,对于这些学生老师不要要求过高,在学习过程中,也可采用合作式的学习方式,让他们体验成功。同学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信息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的情感交流,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总之,教师在艺术教学中,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欲望,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长治市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