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主体探究式教学的点滴做法
2011-12-29侯宝印
成才之路 2011年22期
新课程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努力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化学课程目标体系。必修模块的学习主要是在这三个维度为学生发展打下必备的科学素养基础。教师和学生是课程改革的参与者,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主战场,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因此,一个多学期来,我们围绕“三维目标”的落实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摸索尝试。
一、重视主动建构与体验探索
以往的高中化学课程也承认学为主体教为主导,但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真正体现,表现为听讲、实验、作业等,一切服从老师安排。碰到问题,教师多数情况下不是给予引导、指导,而是给出结果,从某种程度上忽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新化学课程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教材的编写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以浅、宽、新的问题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中应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交流合作为主,让学生主动建构化学知识和有关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碰到问题,教师及时引导、指导,不能急于给出结果。这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就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教学中关注知识的螺旋式上升,要给学生认识、理解相关问题留下发展空间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真理是相对的、发展的、变化的。事物的发展由低级到高级,人的认识也是由低级到高级。化学概念、原理、具体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无不如此。教学中,要深挖教材,合理运用教学资源,注意学生学习的阶段性,知识间的衔接,为学生后续学习留一定的空间,杜绝一步到位。现在,对实施化学新课程以来主体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做法总结如下:提出问题→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汇报→反馈练习。
(1)提出问题。教师提出问题时首先认真阅读教材,深入挖掘教材,充分利用相关的教学资源,将所学内容分块,为学生自主学习设计问题。对每一块内容,分层次、分梯度设计问题。例如:学习“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时的问题: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需要什么装置?这种装置发生哪种化学反应才能够实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构成这种装置需要哪些物质?该装置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电能是怎样由这种装置产生的?反应的方程式怎么写?
(2)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方式很多,如阅读教材、观察实验、记录现象、分组实验或实验设计、分析材料。
(3)小组合作。要求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小声交流讨论,不能影响其他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接受不同意见。
(4)交流汇报。①学生不同小组间达成共识,找出本节课主要知识,找出存在的共性问题,在学习小组间学习解决问题,或在老师指导下解决问题。②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享受学习的成果。
(5)反馈练习。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运用能力,反馈学习过程中是否出现漏洞。因此,题目要简单、基础,不能太难,要能增强学生自信。
(唐山市丰南区唐坊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