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新课程教学故事

2011-12-29朱文莲

成才之路 2011年22期

  在推行课程改革以来,不同的教学模式不断涌现。我认为,上好一堂物理课,教师要善于从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的解决中去,使学生产生好奇心,从而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九年级物理《电阻》的教学中,本节课教材主要包含两个内容:导体电阻概念的得出和影响导体电阻大小因素的研究。为了引出电阻这一概念,教材设置了演示实验,目的是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得出电路中电流的变化与电压和导体有关,从而过渡到电阻的概念上。在第一次授课过程中,我按照教材上的演示实验,采用以往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一言堂”作用,很顺利地完成了指定的教学任务。但是,课下的作业反馈,却让我大失所望,学生只是机械地记住了书本上的概念,对电阻的概念的理解及影响因素的运用只停留在表面层次上,而没有真正地做到灵活运用,这样的教学是失败的。反思了这堂物理课,我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的思维不可能一下跳跃到我们所预设的环节中,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站在学生的思维角度上,以学生的思维发展来设计教学内容,而且要善于设疑,在一问一答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于是,我及时地调整了教学思路。在第二个班次的授课过程中,在上课伊始,我准备了一盏常用的台灯,从实际出发,采取边演示边设疑的方式。首先,我调节台灯的旋钮,让学生观察台灯的亮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很容易答出亮度变亮或变暗,引导学生思考台灯的亮度为什么发生变化,学生根据前面所学的知识可以答出由于电流发生了变化。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那么可以用什么方法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大小呢?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运用事先准备好的器材,设计相关的实验来探究所提出的问题。这样的设计能够迅速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的价值,从而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探索新知。本节课的第二个实验是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学生很难凭空去想象电阻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对此,我采取类比的方法,先设疑让学生从生活常识中找出车流在路面上行驶要受到路面对它的影响,这个影响大小与路面的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根据生活常识很容易得出与路面的长度、路面的宽窄和路面的铺设情况等有关。然后,再让学生去分析导体在允许电流通过的同时,也要对电流产生阻碍作用,这就是电阻。那么,导体的电阻大小与导体的哪些因素有关呢?学生通过类比,很容易得出与导体的材料、粗细以及导体的长度等有关。然后,让学生互相讨论,采取什么样的实验方案去验证我们的猜想。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探究意识,这时再引导学生利用事先准备好的实验器材,去设计实验。这样,这一教学的重点不攻自破。
  本节课的整体设计思路,通过设疑激发学生自主探索与交流,使学生的学习变成自身的探索活动,使物理的学习过程不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助交往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与有效的学习策略,这无疑更加强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反思】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工作岗位上工作了十几年,可以说对初中的物理知识体系已经谙熟于心,对初中物理的教学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教学模式和方法。但是,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要想做到真正改变自己,还是任重而道远,这就要求我们不断进行反思,把新的课程教学观踏踏实实地运用到我们的每一节物理课中。我们要深知: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教学不只是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前,在新的课标的指导下,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看做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徐州市东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