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歌教学中的失“真”现象

2011-12-29奉贵华

成才之路 2011年22期

  语文新大纲规定:“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情感,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康人格。”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重新审视诗歌教学,否定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反对将古诗词“肢解”“咀嚼”后再传授给学生,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感悟为基础,在学习中使他们充分体验过程的愉快,从而主动获取知识。然而在教研公开课中,我们总是看到一些失去了“语文味”“诗歌味”的公开课。授课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充分准备,收集与诗歌相关的资料,运用光、电、声、色等高科技的手段,把一堂平时只背背写写的古诗文课上得让人“耳目一新”。这种教学方法,目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一、纯粹朗读型
  整堂课都在读。老师读,学生读,录音读,分组读,集体读,单独读等等,读贯穿一堂课的始终。其间配以舞蹈、绘画,甚至小品表演等手段。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但读完以后,学生还是诗歌外的学生,诗歌仍是学生旁的诗歌,二者之间仍然是没有相互交叉的两道“平行线”。读本是悟诗一种手段,而这类五花八门的读只是为营造一种气氛,只是为了让课堂“活跃”起来,至于学生在读中是否真正“入诗”“入境”反而变得不重要了。再者,有的老师在朗读中,不停地指点,包括朗读的节奏,重读与轻读,声音的高低,语调的长短等。细细想来,这样的朗读指导有依据吗?如果说这种读法是老师对诗的理解是可以的,但统一的强制性地让每个学生都如此读,就不妥当了。朗读应是一种感染,教师可以用自己的文情并茂的朗读影响学生、带动学生,但切不可将自己的朗读体验复制给学生,埋没了学生个性化的诗情体验。
  二、视听享受型
  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来协助诗歌教学,以丰富的多媒体形式诸如声音、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创设古诗的意境,大大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弥补了传统古诗教学的枯燥和乏味。教师可以轻而易举地让学生理解自己表达的意思,从而让古诗教学充满画面美、音乐美,让学生在古诗学习中兴趣盎然。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多媒体形式的出现,也必然使那些意境深远的诗歌失去韵味、失去朦胧美、更失去了想象的空间。有些诗歌的意境是不能把那层朦胧的窗户纸捅破的,而多媒体却把诗中那只有通过联想与想象才能触摸到的朦胧的诗意美定格为一张张逼真唯美的图画,试想有哪种音乐能演奏出诗人“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心声呢?我们知道,由于古诗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和朦胧性的特点,又因为审美者的审美角度存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多样性特性,以及由于人的生活实践、文化基础知识的不同,甚至人的性格、气质、趣味等的不同,这些都造成审美感受的差异性。而有些教师简单地采用多媒体教学,总是用同样的画面和同样的音乐给学生同样的诗歌意境及审美情趣,而且这种诗歌意境、审美情趣还并不属于学生自己,这样就束缚了学生对诗歌多样性的理解,切断了学生与诗歌文本、与诗人之情的交流途径。
  三、假性鉴赏型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并不深远,但讨论与探究过后,学生都轮流走上讲台朗读从网络上下载的,或是从一些鉴赏词典中摘抄的有关那首诗的赏析文章。发言积极、气氛热烈,文采飞扬。殊不知,学生读完之后还是学生,下载和抄袭永远不是自己智慧与感悟的结晶。有的老师还把不同作家不同时期的类似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称之为比较阅读。然后就有学生运用各种途径写出神采飞扬的赏析文章。作家生平的叙述,作家思想的研究,作家内心感受的揣摩,甚至作家艺术风格的归纳,俨然是在进行一场学术的探讨。我们的学生真的有了这样高的鉴赏水平吗?事实上,学生只有一点古诗文的感性认识,赏的能力还没有形成。有的老师认为让学生通过多方面搜集资料能尽早成就他们的欣赏观。但我们要知道,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人的认识也有阶段性,学生不可能在某个短时间内通过搜集他人的知识而长自己的智慧,如此拔苗助长的教学方式不可取,这种假性鉴赏也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欣赏之情。
   (绵阳外国语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