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作业充满趣味

2011-12-29林昕姣

成才之路 2011年22期

  语文作业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必不可少的途径,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语文作业,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积极地学,灵活地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传统的作业内容大多是写几遍生字,做做课后题等,总是离不开课文。像这种重复、机械、呆板的作业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厌学及不完成作业现象。因此,我们应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富有创意、形式新颖、内容联系实际并有一定趣味性的作业,“吊”起学生的“胃口”,使他们一看到作业的内容就来劲,跃跃欲试,调动他们探究问题、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使其在一种愉悦的环境中,体验到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成功乐趣。
  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一门学科都应该扎实、活泼、生动地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富有创意、别具一格的作业设计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符合学生特点和需要的灵活多样的作业方式对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必将产生有益的影响,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结合教学实际,笔者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谈谈几种语文作业的设计。
  一、当当情报员
  (1)搜集资料。课前让学生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网络等渠道搜集一些与所讲内容相关的文字、图片或录像、光盘等资料,教师可指导学生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适当的筛选,在课上与同学进行必要的交流和展示。它是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提高的学习过程,体现课内外、校内外、学科间的相互融合。一方面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又丰富了学生多方面的知识,为学生深入地理解领悟教学内容打下了很好的铺垫。通过课前资料的搜集及课上的交流展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深刻、更透彻,情感目标得到了较好的实现,对诗文的理解也有了实质性的升华。教材中有很多反映祖国山水和家乡风景、特产的课文。学这些课文,我们可以立足于本地特色,让学生收集有关家乡特色的图片,感受家乡的景色之美;收集有关家乡的民间故事,了解家乡丰富的人文资源。例如:教学《葛洲坝工地夜景》之后,布置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特别是乡土教材的阅读,收集有关新安江水电站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编辑一份专题手抄报。学生收集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有关于新安江白沙女的传说的,有关于新安江水电站历史的——新安江水电站是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水电站,有关于新安江水电站游览的——著名的风景区千岛湖等等。这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与新安江水电站相关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主动求知,学会合作,学会搜索信息,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另外,可以为扩大学生的阅读量,督促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做好读书笔记,积累祖国丰富的语言材料奠定基础。
  (2)考察实情。通过观察、调查、体验等方式完成的语文作业,是学生获取感性材料,形成表象,提升理性认识的基础。如教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春天》这一单元之前,教师带领学生到野外观察春天的景物,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春暖花开、草木复苏、万物峥嵘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教师给学生以必要的引导,课上学生对春天变化的表述如泉喷涌,一发而不可收。再如教学《锄禾》之前,让学生双休日跟父母去田地里真正体验一次劳动的辛苦,学生对“粒粒皆辛苦”的理解则会更加深刻,表达自然也就会有感而发了。
  二、当当演技员
  表演法是愉快教学法的一种具体操作方式,是形象化教学艺术的一种体现。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运用恰当,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培养学生愉快的学习情趣,提高学习效果。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不同体裁的课文有很强的故事性和形象性,利于学生进行表演。同时,天真活泼好动的儿童有很强的想象力和表现欲,他们非常喜爱表演课文的活动。如《将相和》《西门豹》等,故事情节性较强,场面描写具有较强的动作性。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进一步的了解,可布置学生自愿组成小剧组演课本剧,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栩栩如生的形象,可增强课文的感染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低年级的语文课文以童话、寓言故事居多。为此,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合作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排演课本剧。有时学生的表演能力真能让教师刮目相看。如教师让学生表演《小马过河》时,学生不仅能为各种动物设计头饰,而且能根据角色选择合适的人进行表演。演老牛的是高高壮壮、粗声粗气的,演小松鼠的是活泼机灵的,演小马的是天真可爱、单纯率直的,演老马的是深沉稳重的。通过角色的表演,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加深了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表达能力。
  三、当当小画家
  心理学成果表明,儿童最早发生兴趣的是绘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些课文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有些内容学生没有见识过,没有经历过;有些则比较抽象等。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语文课又是以形象思维为其主要特点。要想把教材中学生陌生的、抽象的东西转化为形象的、直观的内容,绘画就是一种有效的手段。通过恰当的绘画,将这些内容的含义表现出来,对学生理解课文很有帮助,而且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还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素养得到一定的锻炼和培养。如教完《詹天佑》一课,可让学生先熟读“开凿隧道”一段,再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的示意图。又如学了《长江三峡》后,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要求学生创作一幅课文插图。通过画图想象,学生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变文字为画面,学得更活更实。作业交上来,虽然有的同学画得不是很美观,但基本上都理解了课文,背诵课文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时,在学生学习一些描写风景的课文时,让他们画一些小画,也可画自己最喜欢的季节,并尝试给画配诗。如在教学《春天》这一单元之后,教师让学生画一幅图,把自己认为能代表春天的景物画下来。学生有的画粉红色的艳丽桃花,有的画路旁婀娜多姿的垂柳,有的画排成人字形的大雁,还有的画田野里绿油油的青草……这样的课外作业,学生兴趣浓,效果好,乐于去做,既在作画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四、当当朗诵家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头戏,它是口、耳、眼、心并用的过程。朗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陶冶情操,培养语感,也得到了美的享受。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都没兴趣朗读课文,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采取措施训练他们的朗读能力。一味地齐读,会很容易使学生形成“唱读”。对一些对话较多,故事性较强,语言生动活泼的课文可以分角色朗读。这样读,既使学生体会到人物的感情,又训练了学生朗读,做到语调得体。如在《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壁虎妈妈语气和蔼可亲,小壁虎天真好奇。在课堂训练的基础上,让学生回家和爸妈或同伴一起分角色朗读。教材中有不少是些优美的文字,让人读了回味无穷,教师更应好好把握。于是,每隔两星期,我们安排一个朗读比赛,所选内容可以是学过的文章,也可以是自选的优美诗文。比赛中,教师对参赛选手进行录音,评选出“优秀朗诵家”。让学生前后进行比较,评选“最大进步奖”。这一类争当朗读家形式的作业,使学生的朗诵兴趣浓厚,朗诵积极性空前高涨,朗诵水平明显提高,而且也使学生养成了爱读书、善读书的良好习惯。
  让学生对作业充满浓厚的兴趣,除以上几种设计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当当小作家、小小制作家等方式来进行体验,达到其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地完成作业的目的。像这些富有情趣、开放性的语文作业真正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在作业设计时,教师应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有趣味的作业中,真正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培养品质。
  
  (温岭市松门镇川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