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颂歌的变奏”的教学设计
2011-12-29杨怀烈
成才之路 2011年22期
教学目标:①深入了解祖国的文化内涵,认识祖国对个体的意义以及自身对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激发爱国之情。②能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根据作者的经历和有关创作背景,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诗歌表达的情感。③能根据对诗歌的理解,设计诵读方案,通过朗读准确地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
①齐声朗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②“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那种杜鹃啼血般的决绝,今天读来仍然令我们心魂战栗。这种对祖国的挚爱埋在心底,和平的日子里可能浑然无觉,但当祖国陷入困境,我们心中的琴弦马上就会被铿然拨响。古今中外的诗人们,留下了无数在苦难中升华的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华章。
二、学习闻一多的《发现》
(1)指名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
(2)鉴赏诗歌不能只注意文本,就事论事,还应了解作者生平、思想状况,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别是有关创作背景,这样才能准确理解作品。这就是孟子说的“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了解《发现》的创作背景。思考:诗人“发现”了什么?借助了哪些意象描写自己的发现?这些意象说明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明确:满怀期待回国的诗人发现“这不是我的中华”。用“噩梦”“噩梦挂着悬崖”这些令人恐怖、绝望的意象,形象表现当时军阀混战下的祖国残破的黑暗现实,表现了诗人希望破灭后的失望和悲愤之情。
(3)难道作者的发现仅是祖国的沉沦吗?齐声朗读诗歌。明确:“你在我心里”,这才是诗人真正的发现。这个发现,表现了诗人挚爱之情。正因为诗人对祖国爱之深,才会对黑暗的现实恨之切。所以说,朱自清曾说闻一多“是个爱国诗人,而且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爱国诗人”。
(4)闻一多先生在新诗格律化方面,提出了“三美”主张,反复诵读诗歌,用常见的朗读记号,设计朗读方案:划出节奏、标出重音、判断语气。体现诗歌的音乐美,准确表达作者强烈的情感。
三、学习阿赫玛托娃的《祖国土》
(1)这种对祖国拳拳的赤子之心,应该是超越国界和民族的,是中外文学史上永恒的主题。让我们把目光投向祖国北面的另一个国度,那里有皑皑冰雪和无边白桦林,空中飘荡着忧郁悲怆的旋律,那里比任何地方更能够对这一永恒的主题作出诠释。那里有一位女诗人,阿赫玛托娃,她被誉为“俄罗斯诗歌天空的月亮”。但月光柔美恬静的色调并不属于她的命运!她一生坎坷,晚年方才云开月霁,但在她的诗中却听不到自怨自怜,响遏行云的依然是从苦难中升华出来的对祖国的挚爱:“不,既不是异国他乡的天空下,也不是在他人的卵翼之下,在我人民蒙受不幸的地方,我与我的人民同在。”
(2)自由朗读《祖国土》。根据有关背景,思考:诗人笔下的“祖国土”象征了什么?诗人借助哪些意象来具体表现?这些意象与一般歌颂祖国的意象是否一样?“套鞋上的污泥”“牙齿间的沙砾”“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这些意象不仅平常、为人熟悉,而且常被人忽略、遗忘,甚至为人所不屑、鄙弃。
(3)齐读诗歌,思考:诗人为什么偏偏选用这些意象?诗人饱经忧患,面对灾难深重的祖国,这时诗人心中祖国的形象不再是被美化了的、概念化了的所谓广袤的、肥沃的、覆盖着皑皑冰雪和白桦树林的美丽意象,而是哺育了千千万万苦难民众,却又被践踏蹂躏的土地,就是那个司空见惯的、肮脏的、卑微的,那个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最后还要埋于斯的污泥沙砾等。
(4)诗人对祖国的认识应超越了一般诗人,根据英语十四行诗的结构特点,思考诗人对“祖国土”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揣摩每个层次的思想感情,理出诗歌情感发展的脉络。
(5)那个时期的知识分子,和他们的祖国一样,经受了坎坷的命运和深重的灾难,许多人被迫流亡国外,有的人以自杀的方式寻求解脱。也有一些知识分子,和阿赫玛托娃一样选择了留下,和祖国一起承受厄运。多次获得斯大林文学奖的著名诗人,也是歌曲《喀秋莎》的词作者伊萨柯夫斯基就在《成群的候鸟在飞翔》一诗中表达了同样的心声。欣赏配乐朗诵《成群的候鸟在飞翔》,感受诗人深沉的祖国之爱。
(6)朗读《祖国土》,准确表达这首诗的深沉的祖国之爱。
四、总结
(1)这个板块被称为“颂歌的变奏”,鉴赏了四首诗,你如何理解“变奏”?(小组讨论)。①情感的变奏。一般的颂歌,大都热情洋溢地讴歌祖国的大好河山,表现诗人对祖国美好的赞美。这四首诗虽然表现的仍然是爱国主义情感,但不再是“圣歌”式的赞颂,而是反思,透露出深深的悲剧感与忧患意识,是对苦难中的祖国的深沉之爱。②意象的变奏。一般的颂歌,多采用一些境界阔大、美好、崇高,色调明朗的意象,而这几首诗不一样。如《发现》虽直抒胸臆,也选用了一些意象:噩梦、恐怖、噩梦挂在悬崖上,《祖国土》中,选用了“套鞋上的污泥”“牙齿间的沙砾”“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等渺小的被人忽视的意象。这些意象描绘和象征了祖国的贫困与悲哀,突出灾难中的祖国的现实面貌,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拳拳之心。
(2)小结。这种“变奏”的情感,更能表现祖国之爱的崇高、深切。19世纪俄罗斯诗人巴拉廷斯基说过:“一个人被赋予才能,就意味着,不论怎样,他都要完成所承担的使命。”即对诗人来说,他们的创造自由是与责任联系在一起的,诗人的写作并不是一种仅仅与自身有关的个人行为,他还肩负着对民族的命运、人类的前景思考的道义责任。而艾青、闻一多、阿赫玛托娃等人正是这样的富有使命感的伟大的民族诗人。所以,学习了这组诗,我们应该认识到人与祖国关系的丰富性,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即使在今天,祖国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在这片土地上,依然有愚昧与落后,贫穷与野蛮,中华民族的复兴依然困难重重。而认识到这一点并不意味着抛弃与背叛,她依然是我们亲爱的祖国。
祖国就是自己的国家,她不仅哺育了我们,更重要的是她还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生存环境和文化背景,因此捍卫祖国的尊严,促进国家的繁荣也成为了每一个国民的责任。爱国是没有国界的,我们身为21世纪的学生,更要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从好好学习开始。愿我们的祖国一天天走向民主,走向繁荣!
(通渭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