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之美

2011-12-29叶石友

成才之路 2011年22期

  一篇文章读来是否能让人甘之若饴,回味悠长,除了选材立意等诸多因素之外,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作者的语言素养。同样,一堂语文课,听来是否能让人如坐春风,心情舒畅,也与其语文教师的口头功夫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成功的课堂语言不仅要有规范、简洁、严密等一般特质,更要有优雅动人、回肠荡气的美感效应。课堂教学语言美的途径多种多样,下面试举几点加以说明。
  一、情理交融之美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讲课不能是一种简单的灌输,而应该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理中蕴情,通情达理。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以形象为手段,以美育为突破口,以情感为纽带,激生情,启其疑,引其思,使学生心理处在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控制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审美创新教育,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为了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很多时候——特别是一堂课的起始和高潮处,往往需要施教者以其丰富的感情积累和知识底蕴来纵情渲染,恣意铺陈,从而为学生步入课文情景、把握课文内容筑路架桥,创设气氛。事实上,某些时候,学生也只有在这种情形下,才能顺利地领会课文内容,接受陶冶。如《春》一课教学中,教师先以充满深情的语言朗读课文,让学生在优美的朗读中展开想象,体会春天秀美的景色,深刻理解课文。学生的心灵最敏感,他们能准确捕捉到教师语言中“情”的信息,进而领悟“情”中之“理”。语文教师要以美的语言作为美的品德的载体,深入学生的心灵,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二、抑扬顿挫之美
  教师的课堂语言不能如一池静水,无波无澜。总是一个腔调、一种语速,一味地平铺直叙,只能把学生带入昏昏欲睡的境界;而适时适度的语速、语调的抑扬却能使课堂变得起伏有致,富有生气。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本身虽无意义,但它是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物质形式,不但本身具有独立的音响美因素,而且还可以靠此提高语言的感染力、鼓动力,也有助于传情达意。因此,语文教师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有板有眼,错落有致,声情并茂,有一定节奏感和旋律美,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其兴奋中心能随着教学语言的声波和声调不断得到调节、转移和强化,提高教学效果。于漪老师在讲析杨朔的作品《茶花赋》时,敏锐地抓住文中“极”“搁”“醉”三个字。或娓娓而谈,明道析理;或心驰神往,妙语连珠;或纵情抒发,饱含深情。讲课人的声音时高时低,时快时慢,就像过山峦之风,如入夜之雨,缕缕吹香,点滴入土,滋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学生呢?既是在听课,也是在听乐曲、听演说、听游子的心声。这里如果没有教师或设问、或抒情、或议论的错落抑扬,是难以达到这种出神入化的效果的。
  三、形象生动之美
  人们彼此之间传输信息,交流情感,除了靠有声的口头语言和无声的书面语言外,还可以借助人们的表情、体态、动作。这些体态语,能很好地辅助有声语言,增强表达效果,更好地突出重点。如教师讲授感情成分浓厚的观点和事件或课文时,假如能在情感、语气、语调、语速变化的同时,再辅之以或憎恶或兴奋、喜悦的面部表情,或辅之以相应的手势动作,则能加强语文教师情感信息的发射和传递,加深学生对教师有声语言内涵的理解。
  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文体、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如对低年级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形象、具体、亲切、有趣味性;对高年级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深刻、明朗、隽永、有哲理性。讲议论文,应多用议论分析的语言,要严密,有力度;讲说明文,应多用说明介绍解释的语言,要朴实,有条理;讲抒情文,应多用深情的语言,要华丽,有激情。朗读课文,慷慨激昂的时候,声音就高一些;深沉悲哀的地方,声音就低一些。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前一部分写的是百草园里的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后一部分写的是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深受约束的生活,两部分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色彩截然不同,因而在讲课时,不论是范读,还是讲授,都要用两种不同的语调和语速,前一部分用欢快、活泼的语调,速度可稍快一点,后一部分用低沉、苦闷的语调,速度可稍慢一点。这样,不仅使得课堂教学富于变化,而且能启发学生较好地把握课文地写作特点和主题思想。
  四、幽默之美
  任何富有事业心的教师,无不希望自己的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充满活力,这除了要求教师多方面的深厚的文化修养之外,还要求教师们应该具备“幽默”这一门特殊的本领。有了它,才能不时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造就宽松有趣的教学气氛,把学生紧紧地吸引到课堂的教学内容之中。
  教学意义上的幽默,实际上就是“在生活中认真并在艺术中再现喜剧的特征、方面和现象的能力”。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话来说:“有幽默倾向的人,还必须具备有温厚的、敏感的,而同时善于观察、不偏不倚的天性,一切琐屑的、可怜的、卑微的东西,一切这样或那样与一般的‘人类尊严’不相容的东西都不能逃过他们的眼。”这里虽然是在规范“幽默”的定义,但同时也说明:“幽默”并不是俯首即拾的“珠贝”,更不是与生俱来的“禀赋”,主要还是思想重视和加强训练的结果。例如:有位语文教师在上课时,一只蝴蝶飞进了教室,并且围着教室玻璃飞来飞去,有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就随着蝴蝶转来转去,于是教师停下课来说:“我现在提一个问题大家回答,你们说这只蝴蝶为什么在教室里飞来飞去不愿离去?”同学们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好。教师接着说:“这就是蝶恋花,因为你们都是祖国的花朵嘛!”同学们会心地笑了。在这笑声中,一个学生打开窗子放走了蝴蝶,学生的注意力又重新集中了。轻轻松松,一语飞渡,多么精妙的移花接木,多么恰当的艺术处理。其实,讲究课堂语言的幽默之美,不仅仅是为了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驱除疲劳,保持并不断刺激学生旺盛的学习热情;而且有助于强化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巩固。
  五、妙趣横生之美
  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讲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当规范、鲜明、洗练、准确、形象、生动、流畅、合乎逻辑,饶有情趣,寓庄于谐,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受其感染,受美熏陶。而只有语文教师自己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和广阔的求知兴趣,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促使学生深入钻研问题,并使课堂气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乱,严而不死。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故事、佳联、格言、警句、典故、诗词等均可引入课堂,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从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讲。
  当然,在现代语文课教学中,仅用语言教学已略显单调,可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手段,在语文教学领域里使用,作为教学语言的辅助和补充,使语文课更加生动形象。我们语文教师以教会学生掌握“语言工具”为己任,也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语言王国的弄潮高手。
   (汕尾市海丰县鲘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