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主体意识强化习作指导
2011-12-29陈慧清
成才之路 2011年22期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小学生怕写作文,厌写作文的现象,结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四大教学策略:一是降低学生习作起始阶段的难度。二是联系现实生活,积累写作素材。三是体现童心童趣,珍视独特感受。四是改革指导评价,分享习作快乐。
关键词:主体;积累;表达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多年来,作文教学始终跳不出学生愁、教师苦、费时多、效率低的困境。的确,在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中,教师总是使用同样的教材,统一的教法,唯一的评价标准,这使得原本是充满人性美的最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创新活动变成了枯燥、机械、虚假的应试训练。同学们为此感到写作文实在是没趣没劲。学生学习的起点,就是教师教学的起点。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越来越感到实践离开了理论的指导,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正当我感到十分困惑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犹如一股春风,吹拂着我的心田。针对学生这种怕写作文的现象,教师有必要对现行的小学习作教学进行思考,真正做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习作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二、思考与策略
(1)降低学生习作阶段的难度。细细研读《语文课程标准》,不难发现,今后的作文教学从一年级抓起,先学写话,写一句完整的话,再学几句连贯的话,循序渐进。到中年级先学写片段,逐渐过渡到写一篇文章。它降低了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把第一阶段的写改为“写话”,把第二阶段的写作改为“习作”,提倡自由表达,淡化文体意识,使作文教学逐步趋向“双赢”。学生感到,其实写文章并不难,就是用自己手中的笔,写出自己心中的话。同时,也为老师的再创造提供了可能。我们可以通过说,通过玩,通过交流,引导学生亲近生活,发现自己不被注意的事,把学生潜在的好奇心激发出来,并适时引导学生将感兴趣的内容写下来。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2)联系现实,积累写作素材。在习作教学中,经常发生这样的现象:一是学生在作文时觉得无“话”可写,二是学生作文时有“话”不会写。这里的“话”是指心里话,即存在脑海中的生活材料。我国的文学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意思是说外界事物通过感官反映到人的脑中,产生了思想感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用文字表达出来,即为文章。由此可见,要学生写作首先要使学生心中有积蓄,也就是我们所指的素材,于是有了写作的动机和欲望。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要求“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第五学段要求“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自己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我们可以看到,《语文课程标准》对习作教学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具有鲜明的人文性、时代性和科学根据。它突破了学科本位,以学生发展为本,考虑了学生语言的不同阶段的特点,考虑了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联系。获取写作素材最主要的方法就是留心观察社会生活,采人生百味,尤其是“珍视自己的独特感受”,才能写出有个性的文章来。有很多学生不会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去启发、去引导。
让学生多实践,以获得直接的生活体验;多阅读,以获得间接的生活经验。生活天天在为我们积累收获,同样名篇佳作的欣赏和积累,也是很有必要的。古人云:“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如果平时通过阅读积累一些好词佳句及精彩片段来储备语言,那么,学生在写作时就会有左右逢源,意到笔随的理想境界,就不再有话不会写了。
(3)体验童心童趣,珍视独特感受。我们老师所面对的每一个孩子本来就有独特的个性,就像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外貌一样。小学生年龄虽小,但他们内心世界的丰富不亚于成人。应当说,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都是一本独特、耐读而又不易读懂的书,需要教师用智慧和理性去理解。我认为给学生习作指导时,要根据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要尊重他们的认识能力和生活阅历,教师要教会学生用“心”来面对生活,搅动沉积在学生心底的生活积累,以此产生写作的冲动。这样才能使他们的文章体现童心童趣,表达真情实感。我们要少给学生条条框框。过多地讲授立意选材的技巧,甚至提示许多,以求得开阔学生的思路,结果反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泯灭了学生的童心童趣。
(4)改革指导评价,分享习作快乐。《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提出四点建议。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第一次提出了“重视对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的评价”。从中可以看出我们不仅要关注习作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写作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因为在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中,“最能反映出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不同,最容易发现学生写作方法、习惯上的个性特点与优劣,最能够清晰地为学生写作结果的不同找到答案,最容易提出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改进措施。”
“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根据这一点,我们教师就应该对不同形式的作文,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语文课程标准》还明确指出:“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确实,学生在习作中有许多乐趣,遗憾的是,在过去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只关注作文教学目标的达成,而忽视了学生的写作的欲望。为此,我们在批改中,要善于挖掘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给予充分的肯定,对学生作文中的问题,采用委婉评语。与此同时,也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讲评活动中。这样,孩子们就能充分显示各自的聪明才智和潜在的力量,充分调动自身,积极参与,达到喜欢写作,爱上习作,乐于写作,事倍功半的效果。
小学生作文,是孩子认识世界,独立思考的结果。一旦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唤醒,就会时时处处感到“我能行,我能够写好”。你会不由得惊叹,会为孩子能用手中的笔把生活中的图画、大自然的奥秘写出来而感到由衷欣喜。
(兰溪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