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2011-12-29马云艳
成才之路 2011年22期
当前我国青少年比较关心个人的价值,很少关心国家、民族的利益。自私自利,拜金享受占据了本该属于责任感的心理空间。而社会、学校所倡导要求的,往往是通过人文教育、纯德育来进行青少年学生的道德素质,学校自然科学教育的育人功能的开发远远不够。若既重视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能在自然科学的教学中进行道德实验,对学生道德水准的提高将事半功倍,身形合一。在化学教学中,可以为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提供较广阔的空间和有效的途径。
一、强化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学会承担,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教学中,要彻底改变把学生看做被动学习的对象的思想。因化学实验大都有一定的危险性,考虑实验的安全性,现象、效果和结论的正确性,教师往往不愿让学生自我选择,总是用实验规则、实验操作原理严格约束学生、控制学生、训练学生,不允许有半点失误和错误,使学生实验整体化一,机械规范。从学科的科学性上看,这样的要求是正确的、必要的,但这样的教学忽略了教学对象的主体性,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受约束的地位。一旦老师管理不到位,让学生获得了“自由”,其自我约束力将降至最低,学生无责任感而言,管理不好可能出现实验事故。如果让学生在实验中多一点自由,多一些自主选择,逐渐培养自主选择能力,学会承担,学会负责,深刻理解自由、义务和责任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形成良性循环,学科本身的教学目标将得到充分实现,而且化学实验教学的育人功能也将得到体现,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时代的要求。
二、在实验中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
法国著名教育家朗格朗在终身教育理论中,阐述了自我教育能力的重要性。学生形成一定的自我教育能力,就可以有目的、有意识对自己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进行转化、控制,才是一个真正适应社会的人,也才会为社会承担一定的责任。在实验室进行分组实验时,教师只需将仪器、药品整齐地摆放在实验桌上,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验。若学生不按实验要求去操作,导致仪器损坏,必须要求赔偿,使其清楚地理解拥有权力同时也承担责任。不按要求取药品,导致实验失败,或夺取药品造成浪费,使后面的实验因缺药无法顺利完成,或造成污染后果的,必须由学生自己承担。教师只需控制学生的实验结果,督促学生必须完成实验目标,不需对其处处提防,处处约束。实验证明,绝大多数学生能出色地完成实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少数学生尝到失败的痛苦后,积极总结,自我教育,逐渐学会自我约束,学会对自己负责,学会承担。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教学情境,将责任感的培养融进具体的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认识到对自己负责的重要性,更能认识到对他人负责任的重要性。在实验中,学生不但要考虑自己,而且还要考虑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这有利于培养对他人、社会、国家有责任感的有用人才。
(唐山市丰南区唐坊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