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形式因材施教提高绘画技巧与审美能力
2011-12-29林志坚
成才之路 2011年22期
在中国古代美学中,美学家们在谈到“审美感受”时,曾提到美育对人的这种“升华”作用。清代王夫之指出:“能兴即谓之豪杰。兴者,性之生乎气者也。拖沓委顿,当世之然而然,不然而不然,终日劳而不能度越于禄位田宅妻子之中,数米计薪,日以挫其志气,仰视天而不知其高,俯视地而不知其厚,虽觉如梦,虽视如盲,虽勤动四体而心不灵,唯不兴故也。圣人以诗教以荡涤其浊心,震其暮气,纳之于豪杰而后期之以圣贤,此救人道于乱世之大权也。”这里,王夫之将美育升华人的感性谈得很清楚,它对人的精神起着一种感发、激励和升华的作用,使人摆脱昏庸猥琐的境地,成为一个有志气、有作为的朝气蓬勃的人,从而上升到豪杰、圣贤的境界。在中专美术教学中,如果能注重这种美术感受的训练,对于这些中专学生的成长是有很大帮助的。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审美情趣的培养,拓展训练途径,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一、拓宽训练形式,提高绘画技巧
训练的形式多样化。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人才市场,客观上要求中专毕业生必须一专多能,因此美术教学的训练形式就应适当拓宽,实现多样性。比如说,素描教学,不仅要进行调子素描和结构素描训练,还应进行基本的装饰构成素描和设计素描训练。这是因为,无论是侧重于光影规律的调子素描,还是着眼于物象内在结构及组合关系的结构素描,均属于绘画范畴,而实用美术要求高度抽象概括,“在具象和抽象的广阔视野中,毫无拘束地探求,大胆运用形式美规律,用夸张变形等手法,对自然物象进行加工”。单进行调子素描和结构素描两种素描形式训练,则在要求学生做出更为大胆多样的形式突破和容纳更丰富的激情和理智时,会使学生常常表现为力不从心而颇感困难。与前两种素描形式不同,装饰构成素描是一种以自然物象为参照,容纳渐变、发射、分割等多种表现手法,或大胆夸张主要特征,或将具象转化为抽象,或将立体转化为平面,含有更多主观审美理想,渗透大量装饰成分的新的素描形式。这种素描形式不仅是一种不脱离艺术表现的一般规律和法则的基础训练,而且有利于素描课与其他课的顺利衔接,更为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同自然物象生发出主观审美意象,直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素质。
训练题材典型化。中专美术专业毕业生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建设,接触的社会面比较广阔,因此在训练中应改变那种陶罐、酒瓶、苹果等一画到底的做法,引导学生接触多种素材,例如人物、动物、风景、电器、日用品、机器零件、服装鞋帽等。题材多样,还应注意其代表性、典型性。能使学生以少胜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
训练手段的灵活多样。尽可能让学生掌握多种表现方法和技巧,例如可以运用排线涂色调法、纸笔擦法、手指涂抹法、毛笔擦法;也可以运用黑影法、限色层归纳法、黑白灰色块法、色线法及综合法,还可以一画分别用多种方法练习,一题材从不同角度,不同视点进行构图练习,拓展学生的表现领域,丰富学生的造型语言。
二、实行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
现代社会就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中专美术类专业的教学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发展的可能,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制订学习进度,在多媒体的情境下进行自我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在自我需要的要求驱使下,不断地制订新的学习目标,并在实施的过程中积极调整难度和进程,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学习的结果和质量。例如:美术类专业学习,需要大量的美术形象资料做支撑,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后学生则可以通过自学在网上收集到大量的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影像的信息,变传统的静态教材为生动的动态形象。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布置适应学生知识水平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搜索信息资源,选择加工处理信息,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学生在自我实践一段时间后也可以从网络、多媒体课件等资料中丰富自己的实践。可见,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三、观察感知物象,提高审美能力
笔者认为从“美术是视觉艺术,艺术本身是创造,艺术就是感情”这些本质因素出发,引导学生对生活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使眼、脑、手协调并用,建构合理的、动态的、发展的、多元化的、开放型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来全面完善素质教育,这将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人的智力结构主要是由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活动力等因素组成,其中观察力是人们全面、深入、正确认识事物的一种能力。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观察是思维的先导,它又是视觉艺术最基本的活动,也是美术教学训练的起点。面对中专学生,由于他们的知觉处在比较无意识性、情绪性比较明显时期,还具有好奇心、好胜心的特点,对他们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从制订每一单元的教学计划到安排教学内容、范画教具等,都要从他们便于观察记忆入手,从外形的美感到内在结构,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的艺术分析,指导他们会“看”作品的方法,在直观感受中让他们获得艺术美的享受,激发起学习美术的兴趣。
当然,对于对美术尚处无知或知之不多的教育对象来说,这种“看”是需要引导的。帮助引导他们直接地凭视观察、亲自体验,增强形象的概念,对物象形成心灵感悟和建立某种精神意味,使他们对作品的感知思维得到珍惜。教师应根据《大纲》内容安排一些静物、工艺作品和有审美价值的优秀绘画作品作为教具,让他们从真实的作品里获得结构、体积、色彩、质感、比例等艺术语汇的感知。在此基础上,使他们进入理性的分析,进而通过心理心灵的感悟,以获取对象的精神意味。这种教学生“看”的教学方法的过程,是从生动的审美直观到对应的语言表述的过程,是让学生从对象个别特征到整体形象的把握过程,从而提高他们运用形象表达对美的感受能力。
总之,在中专美术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审美情趣的培养,拓展训练途径,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绘画技能与审美能力。
(安溪县培文工艺美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