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以德育德
2011-12-29薛琰
成才之路 2011年22期
广义的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德育的传统与现代融合中,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并注入新思想、新理论,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数千年源远流长的伦理文化史上,我国逐渐形成了一个久远而深厚的德育思想传统,上启孔孟老庄,中经玄佛教,下迄宋明理学、清代实学,不仅重视专门的学校道德教育,而且重视家庭、职业和社会的道德教育,提出了一系列颇具特色的德育思想。
中华德育思想是中华伦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培育提升了中华民族的伦理精神。中华德育思想以其卓尔不群的品格屹立于世界德育思想行列,在世界德育思想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基本特征。中国传统德育思想主要具有知行基础上的以行为旨归,合内外基础上的以内为根本,同真善基础上的以善为核心,以群体为最高价值取向等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个体的体力与脑力均得到充分自由地发挥,个体的情感得到充分发展。表现在个性特征上:情感丰富,身心活泼,道德情操良好,对艺术美、社会生活美及自然美充分追求并且有理解鉴别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观,对德育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在德育理念上,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大德育观;在德育目标上,从提高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四有”新人,拓展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在德育任务上,要求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高尚情操塑造人,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目前,就中师校园的生源状况而言,德育工作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我们的任务是培养未来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是新一代的启蒙教师,他们的素质是国家希望工程的基石,是教育的中坚力量。一些发生在校园的恶性事件再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它深刻影响着青年一代的“精神家园”,对他们的成长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德育又一次撞击了我们的校园。
一、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
有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说过:作为一名教师,他自己受了多大程度的教育和教养,在多大程度上使这种教育和教养成为他自己的财富,他只能在这样大的程度上对别人发生教育影响,而且必然发生这种影响。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教师自身的学识与道德水平即师德,在潜移默化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对他的看法。一个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才会具备优良的素质。工作中精神焕发、精力充沛,并有坚毅、乐观的性格,严整刚毅的志向与力量。这样,通过教师以自己的品德行为榜样使学生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中受到教师的影响,使学生也形成坚强的意志与自制力,因而更富有理性,善于思考,发奋学习,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这样,在教师身体力行过程中,使学生的学习有了提高,使学生受到感染,从而震撼学生的心灵。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人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二、认识自己,相信自己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个秘诀。 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价值观,要使学生充分地认识自己、相信自己,认识人天生就存在着完善和发展自我的需求。在认识方面,求知欲的满足是令人相当快乐的事情。在实践方面,学习帮助他们解决所遇到的难题或让他们做出成绩,他们就会获得一种成就感。在精神方面,学习帮助他们获得精神食粮、陶冶他们的情操,完善他们的人格。每一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有丰富的个性,自信心对人一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而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的、普遍存在的。处于发展过程中的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而现在社会的转型使学生面临着生活、学习、升学、就业等各种压力,加之社会上存在的一些负面影响,使一些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能容忍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缺陷,随时帮助学生开展心育,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控制,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品质。
三、树立信心,自尊自强
自尊是一个人灵魂中伟大的杠杆,自尊建立在对自我清醒认识和行为高度自觉的基础上。懂得自尊的人,才能尊重他人、尊重集体、尊重社会、尊重民族与国家,才能自觉维护民族的尊严,遵守社会规范,才能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才有实力走向自强。
学生作为一个自然人,毕竟是学生,但学生又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社会人,他们是有自己的尊严、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独立意志和独立追求的人。因此,作为教师,要重视学生、尊重学生,要认识到“尊重也是一种征服”。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尊重你的课堂、尊重你的劳动、尊重自身的成长,我们的教育才有所希望,民族才能富强。
总之,德育是一个伟大的系统工程,它不是一代人能够使之竣工的,而是需要人们世代为之付出努力的事业。
(洛阳幼儿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