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味语言还原生命的真实

2011-12-29刘衍域

成才之路 2011年22期

  生命如花,需要阳光以沐浴;生命如林,需要雨露以滋润;生命更是一种思想成长的历程,需要阅读去引导。生命的成长需要阅读,而对语言之品味,是吸纳生命所需营养的过程……品味语言,何其重要!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于如何品味语言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站在生命关怀的高度,重视语言品味的过程
  初中生正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的思想像一片处女地,等待开垦,等待播种。而学生成长所需的营养,主要来自于阅读。教师要站在生命成长的高度认识阅读教学的意义,以对生命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阅读教学中语言的品味。
  我教七年级时,学生刚进入初中,在生活、学习等各方面都面临着众多困难,许多学生在困难面前不知所措。怎么办?学习课文时,我紧紧扣住学生生命历程中的困境,重点讲解几篇激励人生进取的课文——《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理想》《第一次真好》《我的信念》。围绕学生生命成长所需要的营养,我从中努力提炼出文章的思想精华,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得出人生对待困难所应有的正确态度。
  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抓住文章里关键的句子“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并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同时抛出问题:“同学们,你离开了父母的呵护,在生命中遇到哪些困难?你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学生低头沉思的过程,正是深入理解文本的过程。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谈出了自己的切身感受,有的竟说着说着流下眼泪,而擦干后却是坚强的承诺:“老师,我一定要战胜自己!”对《理想》诗句的含英咀华,让学生的眼睛看到了远方的路;在《第一次真好》的字里行间,让学生学会珍视生命的每一个足迹;与《我的信念》的平静对话,让学生内心升华为一种追求……
  二、珍视学生的个体体验,倡导个性化阅读
  我们对学生的热爱体现在哪里?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尊重学生品味的个体差异,还原生命的真实,那么,我们就是热爱学生的。在语文教学中,我倡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课堂上常自然而然地起了争论之声,起了笑声,起了掌声。在教《范进中举》时,对于“范进的悲剧”讨论,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说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造就了范进,有的说中国的儒家思想造成了范进们个个去“仕”,有的说是范进本人的性格使然,有的从同情范进的角度出发,阐述了范进中举的不易。在学习《斑羚飞渡》一文时,不少学生质疑作者的同情心,质疑作品的真实性……阅读的个性化并不是一味听学生的,而是尊重学生的理解,这首先体现出一种教学理念,一种教学方法。我们对他们的错误认识的纠正,不正是对生命的高度负责么?
  三、授之以渔,让生命自由飞翔
  “教是为了不教”——课堂散了,思想却扎根在学生的心田;此篇学过,方法却掌握在学生手中。阅读教学,对语言的品味之法,当然有法可依。古人读书之法值得借鉴,可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插上双翼。朱子读书之法,被学者奉为经典。我在教学中尝试用此,效果颇佳。
  一是循序渐进法。循序渐进,是朱熹反复强调且始终坚持的治学之方。在教学中,当堂读不懂、理解不深刻的,我从来都不怪学生。如爱国名篇《最后一课》是初一的课文,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点难度,特别是对于语言——母语——在政治历史中的重要地位的理解。等学了《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岳阳楼记》等,所有爱国名篇佳作联系起来,就好理解了,爱国主义情感自然而然地熏陶着学生的成长,一颗爱国的种子不知不觉地萌发了。
  二是熟读精思法。朱熹有言:“读书无甚巧妙,只是熟读”“凡人读书,须虚心入里玩味道理,不可只说得皮肤上,例如——食物滋味尽在里面,若只舔噬其外,而不得其味,无益也。”这里,朱熹要求读书要熟读,不可浅尝辄止。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对语言的学习深不下去,浮在表面,这是没有读熟,也没有精思的结果。在教《孔乙己》一文时,我要求学生理解描写掌柜的这几句话:“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大多数学生注意到了掌柜的语言,而对于“掌柜也伸出头去”“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却被忽视了。我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这看似不经心的一笔,学生经过思考,恍然大悟似的明白了掌柜的冷酷无情,更加佩服鲁迅的冷静的叙述背后所包含的深刻的批判与深沉的同情。
  三是切己体察法。朱熹认为:首先读书必须与自己的思想实际、生活经验等结合起来。即要求读书时不能只在纸面上做工夫,还必须将书中道理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生命的成长,怎么能离开阅读的支撑呢?阅读是生命之钙,品味语言的过程,又是生命的美丽绽放。
  总之,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品味,不止是语文教学本身所必需的,更是生命成长所依赖,让我们在课堂上还原生命的真实,让课堂上充满真的趣味,充满真的情愫。唯其如此,语文教学的生命才经久不衰。
  (胶州市第二十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