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处理好政治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矛盾

2011-12-29李伶俐

成才之路 2011年22期

  笔者曾经在通州市刘桥中学上了一堂公开课,是高一经济生活中的“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是一个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很具有开放性。为了上好这一课,我做了精心准备。课堂教学在我的设计中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当我和同学一起顺利地分析完从众心理和求异心理带来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后,我提出了要正确地把握这两种心理。接下来,就应该是介绍攀比心理了。在我的引导下,同学们的讨论沿着我设想的方向进行着:
  我:现在,在我们的学生当中,出现了衣服要穿名牌的、音乐要用MP3听、手机功能要齐全等现象,请问这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消费心理?
  生:攀比心理。
  我:那么同学们讨论一下,谈谈攀比心理对我们青少年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生:一味追求名牌,是一种浪费。
  生:用父母给的钱来攀比是可耻的。
  生:一切向“上”看,会带来不必要的消费,甚至会影响学习。
  ……
  可以归纳总结了,这时出现了意外。有同学说,其实攀比也并不是完全不好的,可以刺激生产者树立品牌意识,争创名牌。这倒是我万万没有想到,怎么办呢?我不可以打击学生的积极参与,况且这也是一个新的角度。在这个时候,我才深深感受到我的备课只是我的设想,并没有也不可能完全掌握学生的状况。还好,我及时调整了思路,很好地处理了当时的情况。后来在评课的时候,教研主任对我的表现给予了肯定,同时他给我提出了一个课题:面临政治教学的新课程改革,学生的主动参与越来越重要了,要求学生贴近生活积极思考,这就会给老师的备课带了更大的挑战。对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与老师的“预设”发生冲突的观点该如何化解,形成令学生信服的“生成”,这就成为了我们政治课教学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1)预设是生成的基础。一堂好课是如何生成的呢?有人说课堂反应无法预知,突发事件难以预料,不如舍弃预设,任意发挥,随机应变。我认为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容易导致课堂混乱,方向不明。因此,我们课前必须认真备课,确定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课。更重要的是要做好学生的准备工作,去了解学生的知识面,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设想他们会在哪些方面产生疑问等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做到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
  (2)生成是预设的精彩。我们许多教师都简单地把预设理解为写教案,把书本的知识结构理清楚,把书本的问题答案归纳好,到了课堂上,就按部就班地来讲,防止出现意外的情况。其实,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讲是很不利的。课堂预设的目的不是为了限制学生的思维,达到所谓的教学目的,而是为了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的思考,让课堂充满了新鲜的智慧和鲜活的生命力,这样的课堂才是成功的课堂。
  因此,预设与生成不是彼此对立的,是既对立又统一的。预设是前瞻性准备,生成是灵活性顺应。“预设”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章可循,“生成”使我们的课堂生机勃勃。那么怎样处理好预设与生成这一对矛盾呢?
  二、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的几点看法
  (1)将计就计,巧妙引导,让错误变得美丽。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公开课,当学生的答案与自己预设的一致,那是令人满意的。可当学生的答案偏离教师预设的轨道,大多数教师表现得极其尴尬,有的甚至手足无措,最终不得不生硬跳过。其实,学生的声音并不可怕。如果说的有理,可以肯定鼓励;如果认识有偏差,那么学生暴露出的认知缺陷恰恰就是最好的教学资源。所以当学生出现错误时,作为教师不必惊慌失措,而是应当以学生的错误作为教学突破口,及时调整原有的教学设计,通过生成的教学过程,来弥补学生的认知缺陷。我们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要巧妙引导,让他所犯的错误成为他的深刻记忆,从而让错误变得美丽。
  (2)以疑促思,思中生疑,让学生乐于研究。新课标指出:“教师应让学生自主地探究,让他们主动地发现问题,自主地解决问题,从而获得自己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并不能全面掌握学生会有什么疑问,这同样决定了课堂学习的动态生成性。但是,只要教师在课堂真实问题动态生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激活学生潜在的问题意识与批判精神,最终就能达成三维的教学目标。我经常让学生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激发学生对一个新内容的思考,而不是坐在那里一味地听老师讲新课,要让学生化被动听讲为主动生疑、思考,这样加深他们对问题的感悟。
  (3)开放设计,平等对话,让课堂回归真实。以往我们追求课堂教学精品化,为了上出一堂好课,为了不出意外,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每一句导语,每一句评价语言,每一个问题,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师在课前都做了精心细致的设计,只希望不要出现任何偏差,哪怕是一点点的瑕疵也不行。但这只是理想化的状态而已。动态生成的课堂是真实的课堂,它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情况,自然有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情况。所以,教师要多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学设计应开放,要随时根据学生的“学”来确定自己的“教”,同时,教师还应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一个与教师平等对话的平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主动学习的快乐。比如,在讲商品的概念时,很多老师都是先介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叫做商品”,然后举例说明。我原来也是这么备课的,但是后来却发现学生完全有能力概括这一概念。我先请同学们举例哪些东西他认为是商品,同学们踊跃发言,课堂气氛不错。我趁热打铁又问了个问题:“这些你认为是商品的东西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啊?”这时候也许同学们不会说出很专业化的术语,但是他们的想法却是真实的,我们要给予肯定,站在学生的角度与他们平等地对话。我们同学在我的鼓励下说出了“这些东西都是劳动者生产出来的”“这些东西我们都要用钱去买”“这些东西都是有用的”等很多充满了智慧的朴素的语言,在此基础上,我再对他们的发言进行概括,得出了商品的概念,这样一来,同学们在这样一个开放的对话环境中真正掌握了知识,活跃了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我们倡导生成的课堂教学不是不要预设,而是改进预设。预设不是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这种生成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性。
  (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