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

2011-12-29解生荣

成才之路 2011年22期

  摘要:阅读作品能反映作者的思想,领略作者的才情,直观了解作者的文风,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以往分析讲解教学往往会在学生不熟悉原文基础上,架空分析,从而收效甚微。故而应以文为本,重视阅读,指导阅读,让学生通过读来学习,领略语文的精髓,增强其兴趣。文章通过分析阅读教学的作用和分析过去教学存在的弊端,指出重视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阅读;语文;教学
  
  摈弃课文分析的套路,归真返璞,让语文教学回归到“读”书的根本道路上来,让学生充分感受作品原初的思想和艺术特质,培养其创造性思维,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
  作为读者,是由外到内进入作品,即由语言媒介、外部艺术形式逐步深入到作者思想的。所以学新文章,首先便是读原文,一开始就重视读。根据内容不同,可采用各种读法,通过读,初步熟悉课文,进而进入角色读,以声传情,在书声琅琅中使学生进入作者所勾勒的境界中去,充分调动学生情绪,这是新课的良好开端。通过充分接触原文,熟悉课文,让作品以其血肉丰满的活生生完美形象和固有美感,以其原初的思想和艺术特质,给人留下很深的第一印象和初步的审美感受,从而激发兴趣。比如在教学《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时,通过让学生多读,文章中包孕的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景仰之情,以及给读者的一种情感激荡显而易见地让读者深深地感受到,而这种方法显然要强过老师枯燥说解。
  而我们以往包括现在的部分教师所采用的分析教法缺点正是在学生不熟悉原文的情况下就已忙于讲解了,开始就展示给学生支离破碎的解剖形象,破坏了文章的整体美感,忽视了学生对文本足够的接触感受,架空分析,结果学生懵懂一片,不知所云,所收到的课堂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这一不好的现象,也导致了学生对文本的排斥反应及抵触的心理。也正因为此,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应该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让他们对文本有个大致的了解,否则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完成了,但教学效果却荡然无存。我们不应该因噎废食,一味地追求教学进度,这点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是为了少讲,以读代讲。作为高中生,经过小学六年和中学三年的训练,或多或少地掌握了一些学习的技能,他们可以借助工具书或参考资料,完成文章大部分的学习。这样,可以给学生较多时间,在课堂上让其反复阅读,解决部分问题。在领会文章的大意及重点之后,老师再进行讲解,则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避免了文无难易,题无巨细,不分详略轻重,一讲到底,容易使学生疲劳厌烦的做法。
  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要使学生对课文达到了解和欣赏,而朗读与了解、欣赏的关系极为密切。可以说,不通过一定的朗读,朗读达不到一定的水平,就不可能真正达到对课文的了解和欣赏。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若是离开了朗读,只靠默读和分析讲解,那或许只能学到一些皮毛和干巴的几条筋,根本不了解其中的感情、韵味和细微处,而若是发挥了朗读的作用,那情况就大不相同。所以,朱自清先生早就说过:“吟诵与了解极有关系,是欣赏的必经步骤。”
  同时,阅读欣赏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阅读欣赏有再创造的特点,这正是语文课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契机。对课本的经典名篇,让学生从文本出发,通过自我理解和情感体验,对作品进行自由、广泛、深入地认识,形成自己独特的解悟,锻炼自己理解、鉴赏作品的能力,从而培养了思维的创造性。比如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学生在读完之后,会形成几种对文章主旨的看法,通过学生的各抒己见,首先锻炼了学生的欣赏情趣,其次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果只听凭老师讲解,那么一千个学生便只能有一个哈姆莱特了,这便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他们的创新意识,也不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素质。
  同时让学生自己阅读,还可以让其领略作者的文风和才情。曹丕提出“文以气为主”,所谓“气”,指作家的个性、气质和禀赋。古人很讲究这种刚健清新或重浊柔弱的文风,建安风骨,陶渊明金刚怒目,柔情婉约……学生通过反复吟诵,便能直观深入地了解各位作家的文风和才情。古人讲究摇头摆尾吟唱,唱诗、唱词,在唱之中,自然能对作品形成一个认识,对整篇作品的要点有所体味。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也可以适当地采用这种吟诵涵咏的方法来指导学生诵古人诗词。
  不仅诗词,文也如此。贾谊的《过秦论》,起笔写秦孝公称霸之心,开篇就有先声夺人的充沛气势,一气呵成;苏洵《六国论》,开宗明义:“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以无可置疑之气势,精辟立论,这类文章共同特点是气势充沛,气韵流动,个性明显,如果只默读一下,或只是听听讲解,看看注释参考,根本不读,就很难体会到这些千古名作的内涵和大家笔法了。只有进入角色,反复吟咏,才能体会其文思、文理、文气、才情,才能产生共鸣,抒发心灵,达到愉悦的审美享受,激发对语文乃至文学的兴趣。
  当然,要想让每位学生达到通过阅读有这样的能力,并非一蹴而就的,得需要长时间不间断的训练和教师耐心的指导,同时学生自身也需要扩大自己的涉猎范围,多读书,在这一过程中来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这样才能够真正地收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以文为本,以读为主,博览精读,是学好语文的根本方法。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我们应该一直秉承这一思想,使得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学有所获。
  (南京市浦口区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