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新课标背景下学校运动竞赛的思考

2011-12-29张素华

成才之路 2011年22期

  伴随着新世纪清脆激越的钟声,教育教学改革已成燎原之势。在近两年的体育课堂教学改革中,我努力探索和实践课堂创新教学,但是学生的运动参与意识低下,积极性不高,缺少一定的竞争性和良好的合作精神。直至前阶段学校开展广播操比赛,课堂上学生练习认真,兴趣浓厚,积极性高,才让我悟出:运动竞赛对课堂教学的重要性。确实,在我们很多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学,长达一年甚至几年不开展学校运动竞赛,有的搞了也不尽如人意。如组织一些常规项目100米、200米、400米等,显得内容单一、枯燥;还有很多项目的比赛,往往也是少数体育尖子生的较量和表演,多数学生只能当板凳队员和观众,这大大挫伤了大多数学生的运动积极性。试问,这样的现状如何能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又怎能不抑制课堂体育教学?又如何能体现新课标以人为本,保证绝大多数学生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的要求?本着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快乐体育”为宗旨,构建和谐教育为目标,我对新课标背景下我校运动竞赛作了如下设想。
  一、合理安排和开展学校运动竞赛
  衡量一个学校体育工作,主要是看全体学生的体质水平,体育普及的程度。因此,学校运动竞赛的重点,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抓好普及工作,通过有系统的课堂体育教学,大力开展课外体育竞赛,有效地全面发展学生身体,充分张扬学生个性。所以,学校要合理地有计划地安排,经常不断地进行体育竞赛。比如,按时开展广播操比赛(9月下旬)、运动会(10月中旬)、年级篮球赛(10月下旬)、跳绳比赛(11月上旬)、足球比赛(11月下旬)、踢毽子比赛(12月中旬)、长跑比赛(1月中旬)、乒乓球比赛(3月中旬)、健美操比赛(4月中旬)、投篮比赛(5月中旬)、排球垫球比赛(6月中旬)。竞赛活动若这样有计划地执行,肯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促进课堂教学。
  二、组织形式的简易性
  运动竞赛具有鲜明的课余性,应充分利用节假日或课余时间进行。因为不受课程、教学大纲、教材等因素的制约,所以组织形式上一定要简单易行。学校应创造更多形式,分层次举办各种竞赛。可以以年级、班级、专业小组、个人为单位举办一些比赛,如跳绳、拔河、广播操、武术、健美操、现代街舞、篮排足的师生对抗等等。这些比赛,学生兴趣浓,参加人数多,简单易行,对提高运动积极性和身体素质有显著的效果。
  三、竞赛项目的设置要多样性
  运动竞赛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又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所以运动竞赛的内容要多样性。在确定项目时,应该结合课堂体育教学内容,兼顾学生年龄、性别的特点,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体育基础,要既有利于开展和调动积极性,又具有较好的实效。如:①以累计得分成绩来评定的项目:篮球比赛、排球比赛、拔河比赛等。采用三局两胜制,胜一场得一分,输一场得零分。很多学生对三大球很感兴趣,设置这些项目可以使这些学生“英雄有用武之地”,有展现自己风采的机会,享受到运动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自尊和自信。②以质量评定为记录成绩的项目:队列队形、广播操等等。这些比赛要求全班所有同学参加,按年级进行,以班级为单位参赛。所有学生服装整齐统一,精神抖擞。这不仅塑造了体型,而且还培养了团结一致、同心协力的集体主义荣誉感,从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四、竞赛项目的新颖性和时代性
  竞赛项目的设置还要注意新颖性和时代性,要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适当选用健美操、游泳、攀岩、现代街舞等新兴体育运动项目,把学生的时尚追求转变成健康向上、参与性强、安全有益的内容。学生是新时代的人,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很容易从电视、碟片上学会一些劲歌热舞。如进行这些比赛,能培养他们合作学习的精神,增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而且健美操动作刚劲有力,舒展协调,流畅自然,有力度,能体现出男性的阳刚之气,女子的刚柔之美,达到健美、健身和健心的效果。
  五、对弱势群体的扶持性
  在一个教学班,学生有年龄、性别之分和体质强弱之别。对竞赛内容要求各不相同,承担负荷的能力也不尽一致。因此,在报名参赛上,要充分考虑这一特点,学校可以按学生的体质水平、运动能力、体质强弱的状况分组报名。要让每个人都得到适宜的参赛资格,把一般要求和区别对待结合起来。如:每个班级都有身材矮小、体质瘦弱的学生,他们有参与和享受运动的权利。可是,在大个子、身体强壮的学生面前望而却步,甚至害怕运动,课堂表现消极。因此,要对项目的报名进行限定,使他们获得展现自己的机会,增强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如举行初三篮球比赛,报名资格是160厘米~165厘米男生,这样弱小群体就受到了关注和保护,真正达到使每个学生受益的目的。
  六、竞赛规则灵活运用
  学校运动竞赛的调整和改革要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依据,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和锻炼的机会。因此,在规则上要灵活运用,使运动竞赛真正成为学生的活动天地。①实例1:迎面接力。方法:将全班同学分为4组,预赛后每组选出3名优秀选手参赛。规则:全班分为4组进行比赛、每个同学必须跑完全程、每个同学必须和下一个同学接掌。②实例 2:跳绳比赛。方法:以年级为级别,班级为单位。将10根长绳从中间捆扎在一起,分别由不同的20人摇绳,本班选男女各2名学生参赛。规则:各班男女人数相等、绳必须摇起来、集体跳过数多的队为胜队。
  七、名次奖励
  学校运动竞赛的开展,还要有一定的激励机制。对取得名次的个人和集体,分别进行奖励。这样做,照顾面就大些,同时也调动了大多数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
  以上是我对学校运动竞赛的几点设想。如每个学校都能做到以上七点,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会感到课有所学,学有所用,就能激发和保持运动兴趣,就能发挥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体育学习的能力,从而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所以,我们不能忽略运动竞赛的杠杆作用,它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相互配合和补充,共同完成学校体育目标,使新课程的理念得到更完善地体现。
  
   (盐城市射阳县新坍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