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什么成就卓越(连载)
2011-12-29张在军
成才之路 2011年22期
七、孩子与家乡
2.捕捉家乡流转的风情
经常收到少年朋友的来信:“张老师,城里的小朋友写作文可以写汽车、高楼、商厦、公园,他们的作文可以展示现代的美。农村的小伙伴们接触的除了田野、大山就是贫穷、落后,我们的作文该怎么展示家乡的美?”
我给咱这儿的同学们上课,讲风景秀丽的桂林山水,讲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讲流碧滴翠的林海,讲一碧千里的茫茫大草原,同学们都为“云横秦岭”的壮丽景色而骄傲,为“桂林山水甲天下”而自豪,更羡慕在那里生长的小朋友有个美丽可爱的家乡。有的同学就这样感慨:“要是我们生活在那里就好了。”“咱们这里没有公园,没有游乐场,也不在城市里,咱这里要是有名胜古迹该多好啊!”
我对同学们说,我们的家乡,不一定有名胜古迹,但也处处充满了美。有自然美,风情美,建筑美,人物美。不说别的,光自然风光的美就有很多很多内容。城市有城市的优势,高楼林立,现代化的通讯、交通,学生知识面宽,视野开阔。农村也有农村的优势,这儿五光十色,绚丽多彩。我们生活在纯净如画的大自然中,这儿有江河溪流、堰塘沟坝,有林木果树、鸡鸭牛羊。在直接或间接的生产劳动中、实践中,增见识,得启发,受教育。丰富的生活,情感的波澜,生活的苦乐,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
我们这儿,位于沂蒙山腹地。这里四面环山,交通不便。一位作家曾这样描述过我们的小山村:“在沂蒙山的深处,有个西棋盘村,全村80多户人家,像抖落的棋子,掖在峪道里,挂在山梁上,繁衍生息500年,人口还不足300。这样一个深山中的小村,几十里外便无人知晓,山民们栖居于此,默默地忍受着贫穷与愚昧的煎熬……”
可是,小村尽管信息闭塞、文化落后、经济贫穷,但这里峰垒崮叠,山清水秀,山势奇特,风景优美。针对这一特点,在作文课上,在学生的第二课堂时间里,我常常带领少年朋友登山攀崮,去发现美,追踪美,记录美,进行作文速写练习。
春天,柳绿桃红,大雁北归,岭坡初见点点迎春,山野盛开丛丛野花;夏天,翻滚的麦浪,倾盆的大雨,刺眼震耳的雷电,阴云密布的天空;秋天,收获的季节,树叶黄了,落了,庄稼成熟了,红高粱,黄金谷,压满枝头的水果;冬天,大雪飞舞,北风呼啸,树挂满山都是,简直是玻璃的世界,琉璃的乾坤……
这一切,都是写作文的好材料。
清晨,云雾满山飘,旭日爬东山,我领着学生,踏着湿漉漉的杂草,走向田野,走向菜园,去描述山沟这清新美丽的早晨。
黄昏,写飞鸟归巢,写夕阳西下,写晚霞映天;晚上,写繁星,写银河,写小船一般弯弯的月牙,写拖着长尾巴的扫帚星,也写田野里星星点点的篝火。写猫头鹰捉田鼠。
白天,写山坡上一嘟噜一嘟噜酸得流口水甜得舒心怀的野酸枣,写红得耀眼的玛瑙一般宝石一样的山里红,写山谷的小溪唱着歌儿弹着琴弦流向远方……
就这样,在我们这偏僻的山乡,同学们学会了用文字捕捉家乡的美,展示家乡的美——
《我们村变了》
我的家乡西棋盘,总共才70户人家,但在全县出了名。因为什么?因为这儿有这么一句民谣:“西棋盘,石头多,缺水缺粮缺老婆。”这是以穷出的名。我们村四周都是山崮。西边是锥子崮,山尖尖尖的,像一把朝天锥子;北边是枕头崮、鸡头崮、斧头崮,不用我细说,您听听这些名字就知道什么样了。东边是东汉崮,南边是马头崮、板子崮。有这么一副对联用在这里再合适不过了:“山连山山靠山山山相串,崮连崮崮靠崮崮崮相连。”上级领导谁提起这里,谁皱眉头。汽车进不来,拖拉机过不去。骑自行车来检查工作吧,一到山口就得把自行车放在肩上扛着。
不过,这已经是老皇历啦。我们村变了。
“要想富,先修路”,“要想富,多栽树”,这两条我们村都占上啦。刘成吉叔一上任,就带领全村200多口人,在村南边铺出一条水泥路,打开了通向山外的南大门。又在200多亩山岭地上栽了蜜桃、香椿芽、苹果树,过去连兔子都不歇脚的山坡地,现在成了村里的摇钱树、聚宝盆。如今,每到山货下山季节,山外的商贩们就开着汽车、拖拉机进山来了。贫穷被拉走了,富裕被拉进来了。最近,电又通了,一到晚上,全村灯火辉煌,“缺水缺粮缺老婆”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我们村真的变了。(李建)
这篇作文介绍了小山村几年来的巨变,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乡的赞美之情。
刘洁同学五年级时写的《我爱家乡风光美》系列作文,其中分别写了槐花河的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以及人们特别是小作者自己围绕小河的活动,写得感情真挚,亲切动人。
我们的身边从来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可以发现美的睿智的眼睛。而教师的职责,就在于引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热爱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塑造一颗颗纯真美好的心灵。当然,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每日每时,并不是“处处、时时皆美景,”这就更需要我们几代甚至几十代人,凭借美好的心灵,积极地去努力,去完善,去建设。小朋友们应当在这流动的“美”中,不断成长进步,并满腔热情地去捕捉故乡美丽流转的风情。
3.作文——为我的家乡做广告
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可以说,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物产。老师在对小朋友们进行热爱家乡教育时,总少不了列举出一些令家乡人骄傲、令外地人羡慕的独特物产来。赞美家乡丰富的物产,应该成为小朋友们进行日记练笔的重要内容。
纵观小学语文课本,赞美家乡物产的文章就有很多。《富饶的西沙群岛》,介绍了西沙群岛丰富的物产,如海底鱼类、海滩贝类、海岛鸟类等;《葡萄沟》介绍了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我家故乡的杨梅》介绍了江南著名的水果——杨梅。《大理石街》介绍了云南大理巧夺天工的大理石……
教学这类课文,我在“我爱祖国山河美”的思想基础上,这样启发同学:“他们那儿出产那些举世闻名的东西,咱们这里有哪些值得咱们骄傲的物产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发言:
“我们这里出产柿子,可以做柿饼,味道甜,颜色好看,人见人爱。”
“我们这里盛产帅李,熟透了紫红紫红的,个大皮薄,两三个一斤可以卖三块多钱,城里人最爱吃了,俺爹去卖,他们总争着买。”
“我们这里有香椿芽,可以炒着吃,可以腌咸菜,还可以卖钱,外地人都喜爱咱们这里的香椿芽。”
“咱们这里有大地瓜,可以造淀粉,造粉皮,造粉条,还能做地瓜枣,可甜可甜了。”……
根据大家的发言,我布置日记作业:“认真观察咱们这里的一种物产,写成日记。”
这类日记,同学们都很喜欢写。他们对描写对象都比较熟悉,很有感情。
一个金风送爽的下午,我“收获”了100多篇“家乡物产日记”。我从中选出28篇,编印了一期《山芽》特刊。小作者们都怀着深深的爱、浓浓的情描写了自己所熟悉的家乡的特产。李艳写的是《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系列日记;刘金龙写的是《家乡的帅李》,介绍了山沟的特产帅李;安锦写的是《我爱家乡的柿子》,介绍了沂蒙山的甜柿子;王关云写的是《我爱山里的香椿芽》……
下面是《我爱山里香椿芽》这篇日记。
《我爱山里香椿芽》
(1)香椿发芽2月28日晴
下午,我到山坡的香椿树林里玩,看到香椿芽芽儿露头了,红红的,嫩嫩的,芽芽上长着比我脸上的汗毛还细的毛茸茸的短毛。这些芽儿在严冬里孕育,初春里诞生,在春风的抚摸下长大。我把鼻子凑到小芽芽跟前一闻,就觉得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味儿钻进鼻孔,香得鼻子痒津津的。
(2)掰香椿芽3月19日晴
吃过早饭,我和妈妈去掰香椿芽。我们挎了一个大篮子,拿两个高脚凳子,来到香椿林。妈妈嘱咐我:“这是掰头茬儿,只掰一圈老的、长的,留着新芽儿再冒再长,记住了?”我点点头,脚踏板凳挨棵儿掰,一会儿掰满一篮子。看到远处的山坡上,全村老少都在掰头茬香椿芽,一边掰一边说说笑笑的。
掰完香椿芽,我和妈妈坐在板凳上,用茅草把它们绑成一扎一束的。妈妈说:“一斤五六元,种这玩意儿比种什么都强。”
这时候,我的全身都被香椿味儿熏透了,就是再过三五天,味儿也飘不完,散不尽。
(3)卖香椿芽3月20日晴
早晨,我被“噔噔噔”的拖拉机声惊醒了。
妈妈说:“一准儿是收香椿芽的来了。”
我们赶忙出去打听,一问,果然是收香椿芽的。我们赶忙跑回家,抬着香椿芽往大队跑,已经来了好几家了。一篮一篮挨号排在拖拉机旁等着过秤。我们村家家户户都栽个百儿八十棵香椿树,季节一到,就去城里领贩子来收购。
香椿树不强求好地,山岭薄地也能长,水沟旁,地堰边,草荒里,山坡上,到处都栽着。这一回,我家卖了40多斤,200多元。
装上车了,大吹叔走到贩子跟下说:“您把这玩意拉到哪里去?”贩子说:“这些全拉到上海、北京去,有的说不定还拉去外国呢。”
几句话说得老爷爷老奶奶们直吧嗒嘴:“天,这玩意还出去留洋!”
汽车开走了,香椿味儿撒了一路。
(4)炒香椿芽3月24日晴
“头茬卖钱儿,二茬炒盘儿”,这是俺山里炒香椿芽的一句俗话。第二茬香椿芽长出来了。中午放学回家,妈妈早掰来了红香椿,洗净切碎备用。妈妈先把锅儿烧热,放上油,烧热了放上盐、姜、葱花。炒糊了,倒上香椿芽,拿把小铲翻几下,打上几个鸡蛋,再翻翻,盖上锅盖,再咕嘟一会儿,猛揭开锅盖,呀!一股香味儿立时盈满屋子,把人推个趔趄。这香味儿马上挤出屋门,飘出天井,大街小巷都飘着诱人的香味儿。大街上马上有人吧嗒嘴:“真香!老王家炒香椿了,走,尝尝去!”不一会儿,家里涌来三四个人,你一口,我一口,边吧嗒嘴边喊叫:“香椿芽,炒鸡蛋,龙肉也不换,不假,一点不假!”
(5)腌香椿芽4月11日晴
渐渐地,香椿芽一茬一茬老了,再卖也没有人要了。我和妈妈掰来一大篓,一把一把放在盆里,撒上盐末儿,就像揉面团子一样揉啊揉,揉好了放在小缸里,放一层香椿放一层盐。再过三五天,拿一嘟噜卷在煎饼里,再卷一棵葱,甭提多好吃了,又脆又香,肚子撑圆了还想就着凉水吃一嘟噜呢。 (王关云)
这几篇日记先后在十几家报刊发表、转载过。发表后,小作者先后收到三百多封小读者的来信。日记的发表也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从日记发表的那一年开始,每到掰香椿芽的季节和柿子、栗子收获的季节,不远百里、千里而来的汽车、拖拉机,呜呜响着驶向沂蒙山里的西棋盘,问他们怎么得到的信息?贩子们都说看了自己家孩子订的报刊上你们这里的小学生发表的文章。自然,每一回来他们总少不了到我们村的小学校来看看写文章的小学生长得什么模样儿,总忘不了让王关云、安锦为他们的孩子写几句勉励的话。
通向西棋盘的小路越来越宽,西棋盘通向山外的路也越伸越远。乡亲们都夸奖小学生竟能干大人连想都不敢想的事——“写文章做广告”,山货不愁卖了,价钱自然也高出许多。一位省报记者评价这一现象说:“教育为振兴当地经济服务。”
当初引导学生写日记时,谁会想到日记还会产生这样的作用呢?
(本文选自《凭什么成就卓越》,已由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