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朗读评价中的偏差及其纠正

2011-12-29何勇军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1年12期

  现今,朗读评价在语文课堂上是一种常见环节。语文教师希望通过朗读评价,促进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感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审美情趣和语文素养。然而,笔者发现在实际运用朗读评价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偏差,使朗读评价失去应有的价值。下面笔者就朗读评价中存在的一些偏差及如何纠正谈谈自己的看法。
  偏差一:一味进行他评,朗读者失去评价自主权
  案例:苏教版第九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二自然段。
  师:面对这部可以流传千古的鸿篇巨制,谈迁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然而,不幸却降临到他的身上,发生了什么呢?请同学读读第二自然段。
  生1:(声音响亮,有感情、很投入地朗读。)
  师:听了她的朗读,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2:我觉得她读出了谈迁书稿被盗后的那种失望的心情,但语气上表现得还不够,应该要表现出他深深的绝望之情。
  生3:我觉得读“茶饭不思、夜难安寝”语速要慢一些。
  生4:我想,书稿被盗让谈迁20多年的心血瞬间化为乌有,谈迁的心里一定痛苦万分,所以在读“致命的打击”这部分时,要读出谈迁心中的悲痛。
  生5:谈迁最终还是从痛苦中挣脱出来,下决心从头撰写这本书。我认为在读最后一句时,语气应该更坚定一些。
  ……
  师:大家对课文的理解真是深刻,评价也很准确到位,真不错!
  生1:(低头不语,慢慢地坐了下去。)
  纠正对策:尊重学生个性体验,注重自我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关注对文本的多元理解,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在上述案例中,学生读得“声音响亮、很投入、有感情”,我想该生一定是尽着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读这一段话,读好之后内心也一定“潮涌”,有不少话想说。但最后,学生却是“低头不语,慢慢坐下”,此时我的心里不禁感到难过,要为她鸣不平。我们知道,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他们阅读的过程就是与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各人已有经验、年龄特征等阅读背景存在差异,所以就会产生各种共性的理解或者独特的个人体验。对于个性化的理解和体验,我觉得有必要让朗读者说说自己这样朗读的原因以及朗读后的感受或想法。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评价,我们不仅要教育学生学会赏识评价、辨证评价,还要注重学生朗读后的自我评价,让自我评价成为学生朗读后的一种朗读背景解释,成为学生自我顿悟和提高的一种方式。在评价他人朗读得如何的时候,应该鼓励学生尽量从正面评价和思考:我从他(她)的朗读中听出了什么?这样对于读的学生来说促成反思,对于听的学生来说促成鉴赏。这种朗读评价氛围,在尊重学生阅读体验的同时,也促进学生个性的培养,让课堂显得更加和谐,充满了人文关怀。
  偏差二:强行分离目标,束缚学生思维发展
  案例:苏教版第九册《艾滋病小斗士》第一课时预习反馈。
  师:课前同学们都充分预习了课文,接下来老师就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看看大家是不是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生1:(读第一小节。)
  师:谁来说一说他读得怎么样?
  生2:我觉得他读得非常好,不但能读得正确、流利,而且读得很有感情,把联合国安南的深深惋惜,以及小斗士恩科西的勇敢都读出来了。
  生3:(迅速举手。)老师说过,我们初读课文时,能做到读得正确流利就行了,不需要读出感情。所以评他读得怎么样时,就不需要说读得有没有感情了
  师:(默许地点点头)嗯,第一课时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就可以了。下面谁来读第二小节?
  ……
  纠正对策:兼顾学生感悟差异,呵护“先发性体验”。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教学中每一篇课文都必须达到的朗读目标。教学中,语文教师几乎形成一个共识,即第一课时主要是整体感知,扫除字词障碍,为第二课时做好准备,因此朗读上只需要读准、读顺、读通,即读正确、读流利就可以了。这种观点当然不能算错,但是假如在教学时把读正确、读流利和读得有感情截然分离,学生不能够越雷池一步,那是绝对不科学的。这种错误的认识一旦被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后果会更严重。案例中,生3反驳生2的评价,他的认识很可能就是教师教学主张的反映。其实,学生接触文本,哪怕是刚刚拿到书本,他们的阅读与理解、体验和感悟都应该是同时进行的,是相互交融的。多元智能提醒我们,学生的发展潜能是各有差异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正视学生感悟文本的差异性。阅读能力强的学生,他们在初读时就能够结合自己的理解、体验和感悟,把文本的内涵读出来,而且读得有感情,这就是他们的“先发性体验”,我们应该要予以呵护,千万不能强行分离目标,统一朗读标准,束缚学生思维发展。在朗读评价上,我们要兼顾学生的感悟差异,引导并鼓励学生进行“先发性体验”下的“先发性朗读”,这样才不会阻碍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