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插
2011-12-29程惠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1年12期
随着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语文教学媒体也进行了更新换代,多媒体课件代替了插图、黑板……所有这些变化都有助于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然而,在利用新媒体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有不少教师却完全忽略了对插图等传统的教学资源的开发。其实,插图是帮助师生理解文字的重要手段,而且使用起来非常简单,如果我们合理利用,也一定能使语文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一、借助插图,激发兴趣
小学生学习持久性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激发其兴趣,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情趣、美趣又富实效的愉悦世界。这样,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激扬的情绪状态之中,学习起来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导入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是一节课成功的起点和关键。好的导入,可以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儿童一般是依靠形象、色彩、声音和触觉来思考的。”因此,我们可以借助直观、形象的插图来导入新课。如《小池塘》一文可以这样导入:
师:(出示课文插图:小池塘,旁边长着许多芦苇)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池塘)
师:小朋友们,刚才你们看到了小池塘,你们觉得小池塘怎么样?
生:我觉得小池塘的水很清澈,可以看见水底的小鱼,我觉得小池塘特别美丽。
……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书上是怎么写小池塘的。
由直观形象的插图,自然揭示课题,并通过引导学生对插图的观察、感受,激起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看图质疑,以趣促读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它不光是一种认知活动,还有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参与,如阅读的动机、兴趣,读者的情绪、意志等,都会对阅读产生影响。以插图为切入点,因势利导,以说促读,能很快地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如教学《蘑菇该奖给谁》时,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片段:
师:(出示课文中的两幅图:小白兔与骏马赛跑图,小黑兔与乌龟赛跑图)小朋友,小白兔和小黑兔分别参加了赛跑,结果怎么样呢?如果用蘑菇作为奖品,该奖给谁呢?(学生都说该奖给小黑兔)哦,可是课题却是(边说边写)——蘑菇该奖给谁,这是什么原因呢?你们想知道吗?那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吧!
利用图画和课题的反差作为切入点,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注意力被引入了课文,读书的兴趣被激发了起来,从“要我读”的被动状态转变到了“我想读、我来读、我要读”的主动状态。
二、凭借插图,促进理解
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语文教学要多一些情趣,少一些理性。色彩亮丽、富有童趣的插图,既能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为他们的自由学习提供了场所。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凭借插图,图文结合,把识字、理解词语和认识事物融为一体,通过看、读、思、说、唱等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来参与语文学习,使每个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主动发展。
如学习第二册《识字1》时,我们可以这样来设计:
师:小朋友,春天在哪里,你能找到吗?
生:春天在田野里、春天在花园里……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词语卡片,让学生读一读字音,在图上认一认、唱一唱有关小动物的歌儿,说一说花儿的颜色、有关动物的特征……通过插图的巧妙迁移,可以拓宽词语的应用范围,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
三、图文对照,引导想象
心理学研究表明:想象在儿童的学习和思维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想象力是构成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教师每给学生一次想象的机会,学生的想象力便会得到一次锻炼,生命体验便会得到一次拓展,创新的萌芽便会又一次破土而出。
1.展开想象,感悟文本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因此,对于一些词语、句子的理解,教师可以图片为桥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激活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力图使学生达到“不待老师讲,自己已感悟”的理想境界。
2.拓展创造,超越文本
儿童喜欢直观、生动的感知材料。因此,我们要抓住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情趣、美趣又富实效的愉悦世界,激发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和强烈的表达愿望,引导他们在浓厚的兴趣中开展思维,及时地将课内延伸到课外。例如,教学《会走路的树》后,教师出示文中的插图(图意为:小鸟停在小驯鹿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