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朗

2011-12-29邵艳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1年12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朗读的重要性在阅读教学中是不言而喻的,可是怎样的朗读才是有效的,怎样的朗读能让学生入心、入情、入境?笔者来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读,贵在实
  1.学生实读之基础——盼教师踏踏实实地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特级教师于永正认为:“钻研教材是隐形备课最重要的环节。朗读恰是钻研教材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每教新课文之前,于老师总要把课文读五遍以上,读熟,读透,读活。特级教师尚且如此,我们普通教师更应该踏踏实实研读每篇课文,“以读为本”。只有教师读得入木三分,把握了教材的内涵,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学生亦才能入情入境。因此,“师生朗读得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的、充满灵性的、富有情趣的课堂”。(于永正)。
  2.学生实读之根本——让学生扎扎实实地读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基本功,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保证学生的朗读时间,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不同的朗读策略。尤其是初读课文,要让全班学生读完整,读准确,读扎实,切不可匆匆而过,草草收兵。否则,学生一知半解,对后面深入文本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困难,也会使学生养成不良的朗读习惯。在之后的“精读”、“品读”部分更应该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让他们练读尝试,朗读体验,诵读品味,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
  3.学生实读之延伸——师生共踏经典诵读之旅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诵读经典,对于健全儿童的人格、道德、智慧,发扬中国文化,构建人文和谐社会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在诵读的经典中,既有学生易于掌握的古诗词,又有难懂的《论语》《中庸》……师生共同诵读经典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接触经典,诵读经典,品味经典……理解不是最重要的,积累才是最关键的。诵读经典是语文教学的延伸,应重视并落实,因为其意义远不止让学生“读进去”。
  二、读,贵得法
  1.催化剂:范读引领,催开学生个性的花蕾
  教师范读在阅读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模仿力较强的小学生,最喜欢模仿的就是自己的老师。教学中,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范读只是抛砖引玉,意在激发学生的朗读渴望,并不是让学生纯粹地模仿,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教师要尊重学生特有的感受和体验,在尊重个性的基础上进行范读,让学生在惊讶、感动、享受、熏陶多种情绪中领悟文本内涵,培养语感,激发个性。
  2.导航灯:评价护航,指明学生前进的方向
  真正有效的朗读离不开及时、准确的评价。很多一线的青年教师都感慨,指导朗读不易,评价朗读更难。如何让朗读评价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效能,促进整个训练向纵深发展呢?笔者认为,要遵循以下原则:注重鼓励;结合文本;运用情景;适度拓展;关注学生。
  下面以于永正老师执教的《翠鸟》为例:
  △“读得非常好!你把翠鸟的特点读出来了,可以看出你非常喜欢翠鸟。还有比他读得更好的吗?”
  △“听你读第一句,就让我惊呆了,看来,我差点上了你的当。你对翠鸟的感情多丰富!”(鼓励那个不自信的学生)
  △“听你读,我怎么感觉不出翠鸟飞得快?”
  △“注意,这时静极了,读到‘小鱼’,连呼吸都要屏住。同学们小声练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体会‘清脆’、‘疾飞’、‘一眨眼’、‘轻轻地停’、‘一动不动’,看应如何读出变化。”
  △“我听你不像老渔翁,像二三十岁的打鱼的人。下面听于老师读读,猜猜我这个老渔翁有多大岁数。”
  我们看到,于老师的评价具有赏识性、准确性、层次性、多元性,同时又不乏幽默感,整个朗读的指导行云流水,帮助学生“拨云见日”。
  3.导火索:细节聚焦,点燃学生感悟的潜能
  细节描写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看似可有可无的闲笔,却将人物之真善美、假恶丑缓缓道出。“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于永正老师在教学《秋天的怀念》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史铁生母亲对儿子的爱,带领学生聚焦细节,解读细节,先后关注了“躲”、“挡”、“?”、“笑”……从而让学生理解了母爱不仅仅是理解、呵护、宽容、牵挂,还有很多很多。此时,学生的朗读完全融进了情感,无需教师任何指导,学生也能将情感读进灵魂更深处。
  4.磁化场:移情体验,丰富学生情感的世界
  移情是人们在察觉他人情绪反应时自己也体验到与之相同的情绪。移情能力对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化、升华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情感调控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移情能力既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引导学生学会陶冶情感的重要方法。
  窦桂梅老师在教学《游园不值》一课时,向学生提出了“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样走过苍苔?”“你会怎样叩柴扉?叩多久?”“你会对红杏说些什么?”“你会对园主人说些什么?”等一系列问题,让学生通过行为表演、角色对话、场景欣赏、音乐诵读等多种参与方式,把学生的思绪、情感乃至行为都融于诗人所处的情境中,进而更能真切地感受人的所思所想所感,更深刻地体会和领悟诗词的思想和意境。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朗读行为始终贯穿在移情体验的磁化场中,学生不断地建构,不断地生成,最终内化。
  阅读教学呼唤有效的朗读,愿我们的学生读得入心、入情、入境。
  (责编 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