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是谁致使格斯拉破产的

2011-12-29张长松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3期

  苏教版高语必修三的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中选编了高尔斯华绥的短篇小说《品质》。小说写的是靴匠格斯拉恪守职业道德,宁可饿死也不偷工减料,坚持做出高品质的靴子,最终破产而死的故事。作者带着无限的伤感,塑造了坚守传统美德的靴匠格斯拉这个人物形象,用这个执着而本分的靴匠在残酷的现实社会被淘汰、被毁灭的悲剧,警醒世人,在文明的倒退中呼唤品质,表达了他对底层劳动者的尊重。
  但是,掩卷沉思,我们不禁要问:是谁致使格斯拉破产的?
  是顾客吗?
  是啊,有可能。虽然格斯拉用最好的皮革、最好的手艺能做出最好的靴子,可是那个“长着英国人面貌的年轻人”说,“顾客可不愿等待呀。结果,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
  在服务行业的人看来,顾客就是上帝。是顾客把格斯拉逼上绝路的吗?从小说里我们不难看出,格斯拉原本有着很不错的生意,有固定的客户,有足量的订单,顾客订制一双靴子至少要半个月后才能拿到。可以看出顾客是很信赖、很欣赏他的,顾客们不会有意与他为难。那么,为什么“顾客不愿等待”呢?这恐怕不全是顾客自身的原因,更多的是社会的原因。大机器生产的变革,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大大加快了社会生活的节奏,在这样高效率、快节奏的社会里,人们无法不快节奏地生活,因此他们也就没有时间更没有耐心去花那么长的功夫等待一双靴子了。所以格斯拉破产不能归罪于顾客。
  是那个“长着英国人面貌的年轻人”吗?
  是啊,有道理。因为他由一间而两间,一步步挤兑、吞并着格斯拉的店铺,最终把整个店铺过户了。
  俗话说,同行是冤家,那个“长着英国人面貌的年轻人”是格斯拉的同行,而且把制靴店开在了他原来的店铺的一间里,形成了对峙的局面,显然有夺走格斯拉生意的嫌疑。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个年轻人虽然最终兼并了格斯拉的店铺,但是他没采取恶意的手段去与格斯拉竞争,去抢夺格斯拉的生意和顾客。其实,他与格斯拉是一根藤上的苦瓜——同是大机器生产下的受害者,他的到来其实是减轻了格斯拉的开支,延缓了格斯拉破产的进程。而且从小说最后的对话“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出比他更好的皮靴”、“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中可以看出,这位年轻人对格斯拉给予了应有的尊重和极高的评价,因此也不能说他是致使格斯拉破产的黑手。
  是大公司吗?
  是的,很可能。因为格斯拉就是这样认为的,他说:“他们(大公司)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事到如今——我们很快就要失业了。生意一年年地清淡下去——过后你会明白的。”
  几乎能看到的评论都认同,是大机器生产的大公司挤垮了格斯拉的手工靴店,因为机器生产,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使人性变得功利与浮躁。然而,大机器生产时代的到来毕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不错,大机器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给手工业者以沉重的打击。但是我们要看到,时至今日,不是依然还有手工作坊的存在吗?同样是制靴店,为什么格斯拉的同行、那个“长着英国人面貌的年轻人”非但没有被挤垮破产,反而在格斯拉生意清淡的过程中逐渐扩张,最后兼并了他的店铺呢?为什么独独这个品质高尚的格斯拉却被挤垮而破产呢?所以,大机器生产的大公司导致他破产的理由并不充分。
  那么到底是谁把他推向绝境的呢?
  其实就是格斯拉自己。让我们来反思一下格斯拉的生产方式吧。
  首先,格斯拉低调的经营方式不能满足人们社会等级方面的需求。小说第2段开头就写道:“那座店房有某种朴素安静的特色,门面上没有注明任何为王室服务的标记,只有包含他自己日耳曼姓氏的‘格斯拉兄弟’的招牌。”通常,自古以来,在人们心中,总潜有一种对高贵身份地位追求的虚荣,在人们看来“为王室服务”既是地位的象征也是质量的保证,人们都会为自己能得到王室等级的服务而荣耀。格斯拉显然具有了为王室服务的水准,也可能为王室服务过,但并没有在店房门面上标记,因而除了老主顾之外并不能吸引更多的顾客。这是他生意萎缩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格斯拉的僵硬和迟钝不能满足人们对于时尚潮流的追求。小说第5段对格斯拉进行肖像描写的时候写道:“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整齐的皱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因为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僵硬和迟钝。”事实也是如此,格斯拉几乎从不走出他的店铺,天天在楼上沉浸在他的靴子梦中,有客到门,“他竟像刚从靴子梦中惊醒过来,或者说,像一只在日光中受了惊动因而感到不安的猫头鹰”。这样的生活方式,使他必然远离社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橱窗中永不更换的样品也在向顾客说明着这一点。当然,后来他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小说后半部分,格斯拉与“我”对话的过程中,他说:“我可以做时新的式样。”我们可以想象,一个足不出户的人,即使具有了做时新式样靴子的能力,他又怎么能知道什么样的靴子是时新的呢?从这一点上来看,他失去顾客是一种必然。
  再次,格斯拉低效耗时的工作方式不能满足人们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行色匆匆取代了悠闲舒缓的步履,功利浮躁取代了沉静平稳的生活。而格斯拉依然固守着他一惯的工作方式:“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他接了一份定货后,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顾客或许也知道他有着一流的手艺,用的是一流的皮革,能保证一流的质量,但是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顾客没有等待的时间与耐心,因此,他失掉顾客也是社会造成的必然。格斯拉以这样的方式坚守着他的职业道德是一种崇高,更是一种悲壮。
  如果格斯拉能与时俱进,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去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他就不会走入生活的绝境。所以我们在解读格斯拉的悲剧时不能只看到他诚实守信优良的品质,还应在反思他破产原因的时候,看到他品质中不能适应时代需求的一面,这样的解读才更完整。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新海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