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笔下人物的语言闪现出个性
2011-12-29沈跃林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3期
有这样一则笑话:
贪玩的丈夫很晚才回家,刚到家门口,当售票员的妻子没好气地把门关上,随即甩出一句:“等下一趟吧!”
“等下一趟吧!”栩栩如生地活画了妻子作为“售票员”的职业特点。
我们在写作时,如能抓住人物各有一行的职业,就能写出人物鲜明的个性特点,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请看下面的例子:
一个村子里有家哥俩闹分家,吵吵闹闹的,分了好几天也没分清,决定请裁缝、厨师、船老大、车把式四人来调解。这四个人觉得事情棘手,于是相邀先到厨师家碰个头,讨论一下对策。厨师说:“我看咱们去了要快刀斩乱麻,别锅呀碗呀拎不清。”裁缝说:“咱们办事不能太偏了,要针过去、线过去才行。”车把式接过话茬儿:“嗨,咱原先也不是没有管过这号事,前有车,后有辙,别出大格就行。”船老大听得不耐烦了:“我看别在这里啰嗦了,不如到他家后再见风使舵,顺水推舟吧。”这时,厨师的妻子扑哧一声笑了:“你们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卖什么的吆喝什么。”
上述例子中的“锅呀碗呀”、“针过去、线过去”、“前有车,后有辙”、“见风使舵,顺水推舟”这些极具职业特点的用语,显示出了人物各自的鲜明个性特点。“卖什么的吆喝什么”更透露出了厨师妻子的身份是一个商人。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如果删除了不必要之点,只摘出各人的有特点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出每个说话的人物。”鲁迅之言很好地说明人物语言能够表现鲜明的个性特征。
写好人物,必须写出个性化的人物语言。那么,怎样才能写出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呢?
首先,在动笔写人物语言之前,先得对笔下的人物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如他们的年龄、职业、身份、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等,这些都决定着他们说话的内容、用词,乃至语气、语调。
其次,要根据人物个性,结合平时对某类人观察的结果,把笔下的人物放到文中的特定情景中去分析,以确定说话内容和说话风格。
下面,我们不妨来看一个例子:
四个爱唠叨的妻子聚在一起,交流对丈夫的不满。
厨师的妻子说:“我最讨厌丈夫再说一遍的事情叫做‘炒冷饭’。”
电视导演的妻子说:“我丈夫说我总是喜欢‘旧节目反复重播’。”
广告商的妻子说:“我那个他最讨厌,他谈话兴致很高,总是一个人说个够,我一插嘴,他就说你又‘插播广告’了。”
相声演员的妻子控诉说:“我丈夫说话像说单口相声,我一插嘴,他就说,我终于有一个好的‘捧角’啦。”
这段话,是严格按着人物的个性去说话的。说话人是三句不离本行,人物语言高度职业化和个性化,取得了一种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表达效果,充满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要让笔下人物语言闪现个性,我们平时应养成察言观色的习惯。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苏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