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回归本真的语文教学
2011-12-29王志民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3期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给语文教育洞开了一片美丽的天地,教育教学理念、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式都正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弥足珍贵。然而在悉心洞察和静心思忖之后,我们似乎又感到语文教学从一个极端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目前的语文课堂仍不尽如人意:有的教师依赖多媒体课件,以频繁切换的文字或图画来显示备课的完整和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有的教师用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激情演讲,取代学生朗读语感的培养和思维品质的提升;有的教师以先入为主的定向分析来限制学生对文本的个性表达和真情实感的体悟……诸如此类,不一而足。面对当前语文教学的浮躁和失真,我们必须拂去迷雾,回归本真。
一、切切实实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听说读写思的基本能力,此为智力方面的素养;二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此为非智力方面的素养。《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素养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就给我们指明了语文教学必须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全心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升,为他们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应该具有迁移作用或长期发挥作用的内涵,这是未来发展的必备条件,这个条件就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思考、口语交际、搜集和处理资料信息(包括会上网学习)等基本素养。因此,“语文教学就是要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言语世界”(王尚文语)。要恪守语文姓“语”不动摇,不可丢掉语言文字这个本体,忽视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揣摩、积累和运用,要把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学习材料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强基固本,夯实基础,读读背背,说说写写,“知其意而得其用”,最终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除此之外,还要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使他们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心理学认为,兴趣就是人的意识对一定客体内在倾向性的选择,是行为驱动系统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学习习惯则是经过长期训练形成的反映在学习活动中比较固定地完成自动化动作的心里倾向,是学习品质的心理基础。有鉴于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也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要务,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一旦有了学习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就会自发学习,自主探究,自由写作,学生在学习语文中就处于主动地位,在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成果的过程中就会受到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学生的血液里就会流淌着绵绵的文脉,身上就会散发出浓浓的文气,他们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审美情趣、文化品位和健全人格都会得到全面提升。
目前,由于语文教学受到高考评价体制的限制,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语文教学的多重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课堂上只注重教学形式,不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训练的情况相当普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目标还未真正落到实处。
二、真真正正让学生多读多背
古代语文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诵读,因为诵读是明经(即悟道)和写作的前提。诵读这种教学方法,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它是形成语感的重要环节,古人虽未提出“语感”一词,但在语文教育实践中非常看重语感的作用。教育家朱熹在《读书之要》里就说过:“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清代的曾国藩在《家训》中对诵读的好处作了形象透辟的阐述,他说:“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凑赴腕下,自觉琅琅可诵矣。”可见,没有朗读就没有语感,没有语感就谈不上理解,更不用说运用——说话和写作了,特别对于年代久远的文言文作品更需要通过朗读培养语感。几乎所有的古代教育家都强调“熟读成诵”,通过反复诵读来达到意会的境界。
今天的语文教学虽然不同于古代语文教育,但诵读法仍有借鉴的价值,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适当运用,将有助于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语感能力。”而这种语感能力的培养,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和有意识的语言训练中借助词义、语法规则、修辞、文法、文境、文势等在人们的头脑中逐步固定下来的,这一固定的过程主要是通过诵读来实现的。洪镇涛老师也指出:“朗读是语文第一教学法。”古人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学习语文之道,更值得我们借鉴!自古以来,许多在文学上有成就的大家都藉此而获得成功。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才高八斗,他的读书方法就是一遍一遍的念诵;宋代文坛盟主欧阳修年轻的时候,每天背300字的文章,终于成了流芳百世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现当代著名作家巴金曾说过:“现在有二百多篇文章储藏在我的脑子里,虽然我对其中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研究过,但这么多具体的东西至少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了。”可见多读多背对一个人后来的成功是多么的重要。现代心理学也证明了背诵可以增强人的记忆、促进思维的发展。教学中让学生反复地去读去背,从读中扩大识字量,从读中品味词语的语境意义,从读中发掘句子的“言外之意,象外之旨”,从读中体会选材的匠心,从读中积累规范的语言,从读中发展思维的能力,从读中领悟文章的真谛,从读中吸取人文的养料。读既是实践又是濡染,既有理解又有体验,既有语感的培植又有情感的陶冶,既是规范语言的内化过程,又是心灵世界的净化过程,既是积淀文化底蕴的过程,又是提升文化品位的过程,既是学生记忆力、领悟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又是学生个性潜能不断开发的过程。惟有如此,语文教学才能“使其言若出吾之口,使其意若出吾之心”,字词句章,兼收并蓄,潜滋暗长,积少成多,才能由感到悟,融会贯通,化为己有,产生质的飞跃。因而读背无疑是提高语文素养的一种好方法。
但时下不少语文教师漠视这种传统的方法,认为诵读是少慢差费、低层次的笨办法,教学中或强化字词和篇章结构的分析,或以讲代读,疏于读背的强化训练和指导,或肢解课文,把课文内容提炼成各种类型的习题,致使学生对文章的细读深读不够,理解肤浅,头脑里并没有积淀清晰的东西。学生虽然被灌输了一些经典知识,但真实的体悟并不深。又由于受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迫于升学的压力,教师为讲而讲,学生为学而学,学生的语言材料积累不够,腹中羞涩,词汇贫乏,最终造成了学生语文素养的“贫血症”。
三、完完全全让学生自我思考、自主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在这里的内涵十分丰富,对于阅读教学而言,就是教师不能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体悟直接告诉给学生,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欲,让学生自己去对文本思索、感悟,得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所以要让学生主动学习,自我思考,自我导向,自我激励和自我监控,而不是让他们像“知识容器”一样消极接受,要通过语文的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习得的过程,是学生通过体验感悟而获得语文素养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教师无法替代的,也不是教师的讲授就能达到的。加拿大著名课程论专家大卫·杰弗里·史密斯教授说:“教师所关注的并不是教——即通常所谓的灌输条理分明的知识,而是保护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的环境的条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构建新的语文课程价值观,应该成为学生自主化学习的促进者,引导和促进学生主动求知,通过平等和诚挚的对话,为学生个性化的课程体验创造条件,使之拱破语文知识体系的“茧缚”而燃烧起创意阅读、创意听说和创意写作的强烈激情,以期最终发现那条开发自我、更新自我的语文发展的独特道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得好:“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主感悟”、“自我探索”、“自我思考”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所以本真的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等语文实践活动中,依据文本,凭借自己已有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经验,通过自读自悟去发现、探索、感受、体验文本的蕴蓄,实现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能够“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以“读”见“悟”,以“悟”促“读”,“读”、“悟”相得益彰。自悟中有思维的培养,自悟中有语感的积淀,自悟中有创新的火花。语文教学就应该通过自我感悟和交流对话,来展示学生的理解和才情,提高交际能力,丰富人文精神,进而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
但是现在的大多数语文教学,不管是老派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新派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式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特征还都没有脱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框架,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的发挥,从而使课堂教学方式未有实质性的根本改变。
有诗曰:“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但愿我们的语文教育能够沐浴着课程改革的春风,守住自我,彰显个性,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①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②潘文彬《实在——语文教学的本质回归》,《中学教师培训》2004年第1期。
③李建平《聚焦新课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单位:渭南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