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本阅读与写作教学联姻之“四步法”

2011-12-29俞申杰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7期

  语文专家崔峦老师说:“阅读教学要体现读写结合,要引导学生读中悟写,从读学写,加强读写的联系。不应把阅读仅仅作为理解内容的手段,还应把阅读和品词析句、揣摩表达作用、学习文章写法结合起来。否则,是跛脚的阅读教学。”众所周知,阅读是由外到内的吸收,写作则是由内到外的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能有理解性的表达。
  如今初中生学业繁重,阅读时间有限,而写作更是一种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脑力活动,如何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呢?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运用系统论的整体原理,通过“四步法”,即读、析、悟、写,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将平时的文本阅读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促进了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有效地发挥了读和写整体的优化作用。
  下面,笔者就来谈谈自己的具体做法。
  
  一、读
  
  读,即把文本这一精典的阅读材料真正地读懂、读透,在读中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写作对阅读有很强的依赖关系。新课标规定: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一个学生要积累240余篇优秀古诗文,要完成约400万字的阅读量。当前,在我们的教育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压力仍然十分繁重,在没有过多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的前提下,这仍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因此,充分地利用教材资源,把语文课本读懂、读透显得尤为重要。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是最好的范文,其中绝大部分都属于名家精品之作,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为读写结合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材料,对于学生写作素材的丰富、写作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素养的养成也有着重要意义。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阅读对写作的影响不是立竿见影而是潜移默化的。所以,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运用适当的方法从语文课本中积累写作素材。我们可以把七至九年级将近180篇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积累放入“词语百宝盒”,如新教材中出现的“矜”、“讪”、“稔”、“风花雪月”、“花团锦簇”、“横空出世”等字词。可以把优秀文章(段)编成“名篇佳段集”,如“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小最嫩的花苞里”(《紫藤萝瀑布》);“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故乡》)。也可以在课堂中搞“连词成段对对碰”的游戏。“连词成段”就是在学完一篇课文后,把本课中关键词语由学生自由选择十几个或几十个连接成一段连贯、流畅、中心明确集中p07VBiB1G9liIqRxmb3p8iu32cgiUH+jA5YJu5BRxD0=的片断。如学完朱自清的《春》,学生就用《春》中的词语连成了一段话:祖国六十华诞那天,我呼朋引伴走上街头,你看,老年人个个精神抖擞,妇女们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小孩子们个个在街头公园的繁花绿叶中穿梭,商店里播放的音乐时而宛转低沉,时而嘹亮高亢,老板们无需酝酿销售技巧,生意特好,连街边到处悬挂的彩球也不能静默,在微风中卖弄自己的舞姿。这一天,一切都舒活了,一切都烘托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这些从语文课本中得到的知识积累和情感体验对于写作而言,作用甚大。
  
  二、析
  
  析,即把文本上适合学生模仿的课文看作是“范文”,分析它的遣词用句、构思立意和谋篇布局,从文本教学中找到写作的方法。
  首先,教学生模仿。比如,《行道树》中首段“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到尾段“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这种言简意赅的语句首尾呼应、交相辉映,很值得模仿。把教材中适合学生模仿的文章挑选出来作为学生写作的例子,学生就像画画有了模本,练书法有了字帖,自然会得心应手。
  其次,教学生借鉴。在学习范文中,我们不仅要教学生进行简单的仿辞、仿形训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仿其神、仿其意,从仿某个章节的措辞或语言风格,过渡到模仿全篇的构思立意;从仿范文的选材方式、结构形式,过渡到全文的表现手法,这就是借鉴。例如笔者在教学《童趣》《生命·生命》时,引导学生打开童年记忆的闸门,将童年时期看到、观察到、感悟到的生命现象,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诸如蜘蛛结网、蚂蚁搬家、鸡啄蚯蚓等一一写来,让学生敬畏生命,领悟到生命的短暂而美好。借鉴要在读懂值得借鉴的佳作、认清其超越自己的佳处、在领会其精神和风格的基础上有选择地“拿来”,这才是我们所提倡的借鉴。
  再次,教学生创新。在阅读中学习写作,要把别人的好东西经过消化,变成自己的,并在写作中加以运用。有位学生学习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绿》,非常欣赏文中运用比喻形象地写景,寓情于景的写法。他就模仿这两篇文章,写了一篇《美哉,莲花池》。他这样写到莲花喷水池:“圆圆的水池好比一个墨绿色的盘子,托着圆圆的晶莹的珍珠。”“大花座喷出大股高高的水柱,似一座冰峰,周围比它略低的水柱像群峰环绕着它。小喷头吐出缕缕银线,弯弯地不断落入池中,池里的水泛起层层涟漪,宛如金片。”几个比喻,使喷水池的景象深深地呈现在读者的脑海里。同时,作者还在对景物的描写中注入了自己的深厚感情。这段文字借鉴了朱自清运用比喻绘景和寓情于景的写法,但所写的内容是根本不同的。这里有作者自己描写的景,有自己创造的意境,抒发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就是模仿——创造。”当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从遣词用句到构思立意再到谋篇布局的分析与理解之后,学生就能很容易掌握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三、悟
  
  悟,即把从文本中积累到的大量写作素材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掌握的写作方法与技巧,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古人十分重视语文学习中的“悟”。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孟子认为“说诗者”要“以意逆志”,庄子则说“得意而忘言”、“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其中的“意”,就是“悟”。在阅读中学生经过思考,能将个人体验与文本相结合,加深理解,形成理性的认识,这就是“悟”。那么如何获得感悟呢?正如巴金先生所言:“当时我背得很熟的几部书中间有一部《古文观止》……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这里所说的两个“慢慢”就是“悟”。
  这当中的“悟”,其实就是一个个性化加工、重组的思维过程。通过前面的“读”,学生已经从课本中积累到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再借助前面的“析”,又掌握了一般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接下来,就是指导学生如何在模仿和借鉴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加工重组的“悟”的思维活动。学生可以“悟”篇章结构技巧,读时要看文本的行文顺序、自然段起讫,层次间衔接等,体会其精妙之处;可以“悟”开头结尾技巧,看文本选用开门见山、宕开一笔、环境切入,还是巧妙铺陈、抒发情感、恰切比兴、设疑吸引等方法。这一“悟”的过程,受学生积累素材多少的影响,也与学生分析能力的高低强弱相关,当然,也跟语文素养紧密相联,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体悟文本,学生可以获取审美愉悦。但学生的审美指向不确定,审美情趣比较肤浅,教师应适当引领,以“真、善、美”的审美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受、去体悟、去描绘美的生活,美的世界。同时指导学生不忘审美的另一层次——审丑,揭露生活中的假、丑、恶,或鞭挞,或警示,或嘲讽。如读《斑羚飞渡》的“飞渡”片断,从悲壮的一幕可以感悟整体精神的伟大、群体意识的必要;读《我的叔叔于勒》“偶遇落魄的于勒”一节,不难感悟到资本主义社会人性“昨日盼之今朝咒之心里岂念骨肉,富贵趋之贫贱避之目中惟有金钱”之冷酷的一面;读莫怀戚的《散步》,悟得它是一曲真善美的颂歌,文章美在三个方面:一是尊老爱幼的人性美,二是景物描写的意境美,三是平易朴实的语言美。在阅读中悟取种种文章精华,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审美愉悦中提高审美能力,则能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
  
  
  四、写
  
  写,即把从文本中“悟”到的东西进行个性化的立意、构思,然后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出来。写,是“四步法”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写是一种释放,是思想、情感、智慧的输出,它的前提是吸收和积累,只有不断地吸收和充足的积累,才可能写出感人至深、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在这一环节中,要求教师学会适度地“深化、延伸”课本,以文本教学的“新”带动写作活动的“新”。
  写的形式有多种,这里着重谈两种:
  1.续写。如教学《孔乙己》时,我紧紧抓住文中最后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问:文中的“我”同情孔乙己吗?他真的可不可怜?两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讨论热烈,借此机会,我就在课后布置了习作“我心中的孔乙己”,体裁不限;也可以通过想象,续写《孔乙己》。同时讲清续写的要求:它应是情节、线索的合理延伸,人物性格合乎逻辑发展,续写的风格应与原文尽可能保持一致。第二天语文课上,一学生深沉地读了自己的《孔乙己从咸亨酒店爬出来以后》,在他的文中,孔乙己从酒店爬出后,在一个凄凉冷雨之夜,饥寒交迫,惨死在荒郊。最后他写了一首小诗作为后记:“你那件古董式的长衫/何时不再炫耀你的清高/‘之乎者也’的口语/看似维护着你的尊严/你却不知道/早已成为‘短衣帮’的笑料/可你那颗心/仍还流淌着善良的血液/有一天/你的腿被打折/那年深秋/你喝完最后一碗酒走了/科举的祭坛/是你生命的最终归宿”。当时课堂一片寂静,同学们沉浸在悲伤的氛围之中。这样训练能为学生找到素材,且能够很自然地挖掘出作品的内涵,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文章的主题。
  2.改写。即改变原文的体裁。改写要利用原文材料,但要改变思维方式。改写是在不改变原作意图,不改变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对故事情节作进一步想象和扩展。常见的改写是改写诗歌。诗歌语言具有多义性和跳跃性,因此,尽可利用诗歌意象的可感性和音乐性,把我们喜欢的诗歌改写成文情并茂的记叙文。如读了《木兰诗》,学生对于文中可补充的情节非常感兴趣,并讨论得出可补充的情节有9处。我借机叫学生选取其中一个或两个甚至两个以上情节进行改写。第二天,一学生对木兰出征和赶路时的情节作了如下描述:“木兰看到征兵的文书,心里就如万条丝缕,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爹爹年老体弱,弟弟年纪尚幼,木兰最后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第二天,木兰做好一切准备后,骑着快马,告别了爹娘,泪水不禁涌出。不知不觉,就到了黑夜,木兰在黄河边休息,虽疲倦但她还是难以入睡,耳边只有滔滔的流水声,她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孤独。她想念爹娘,想念弟弟,一宿都没合眼,天刚亮,木兰就骑着马上路了……”这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和创新潜能,而且培养了学生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以及孝顺父母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步法”中“读”是积累,“析”是提升,“悟”是沉淀,“写”是迸发。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借鉴,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四步法”可以巧妙地将“阅读”与“写作”两者联姻,整合为一体,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但课内留给学生的时间毕竟有限,而“语文百分之七十的所得在课外”(叶圣陶语)。因此,我们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养成一种“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能事半功倍了!
  
  参考文献:
  ①余卫兵《阅读与写作双向提升梯级作文训练指导》,《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版》2001年10月。
  ②区培民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③张文海《阅读与写作训练》,《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版》2005年5月。
  (作者单位:宁波宁海深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