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书满架”之“借”
2011-12-29陈开毅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7期
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一篇文质兼佳的美文。在引导学生体会归有光的读书乐趣时,我认为把“借书满架”之“借”译为“借来的”有些牵强,不能与作者此时的心境相协调。那这“借”字该如何理解呢?
对文言实词的翻译,不管该实词有多少个义项,必须选择符合文意的一项,特别是要能与上下文语意、情意相融洽,同时兼顾语法。联系上下文,此处的语意、情意不难理解。归有光对破旧的百年老屋,略加整理,面貌稍新,便在这既不宽阔也不完美的世界里自我欣赏、自我陶醉起来:陶醉于“借书满架,偃仰啸歌”的读书生活;陶醉于“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的寂寂的庭阶;陶醉于“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的清幽的月景。如若把“借书满架”译为“借来的书籍摆满书架”,即陶醉于“借来的书籍摆满书架”,这就有点费解了。再有,这“借来的书籍摆满书架”也不能体现归有光读书生活的悠然自得。
从语法上讲,“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的主语当是承前省的“余”字,谓语是“啸歌”、“坐”。“借书满架”“偃仰”是“啸歌”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与情态。这样“借书满架”应为介宾结构,即“借”为介词,当“凭借”讲。因此“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句可译为:“(我)凭着满架的书,悠然自得地或长啸或吟唱,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倾听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
作这样的解释,还可从以下几方面佐证。
其一,《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对“借”字的解释是:“《说文》:‘借,假也。’本义是‘假’,即假借的意思。”“借和它的宾语一起,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所凭借的人或事物。可译为‘凭着’、‘凭’、‘仗’、‘依靠’等。”
其二,符合上下文语意和情意。归有光凭着满架的书悠然自得地“啸歌”,正体现了他陶醉于书给他带来的悠然自得或豪放自若,而不是陶醉于“借来的书籍满架”。这也是下文“多可喜”之因。
其三,从后文“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可知,归有光家,乃世代书香门第。虽然家道中落,也不致于落到无书可读、要读需尽皆借书的境地。何况在当时又怎能借到满架的书,而且还是长期的。这于情于理是讲不通的。
(作者单位:武隆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