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先生”是谁
2011-12-29王静贤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7期
在备课《老王》的时候,有一句话跃入了我的眼帘:“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那么这个老先生是谁呢?是不是钱钟书先生呢?书上没有说明,课下也没有注解。于是,我决定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举手表达观点。
有学生说:“老师,我觉得不是钱钟书先生,因为在课文接下来的描述中,作者说到: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他说可以凑合。如果是钱钟书先生,那么杨绛肯定就可以根据所给钱数知道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就没有必要专门去问了。”
有学生说:“我觉得是钱钟书先生,因为在课文的前面一段提到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所以让老王运送是非常可能的。”
“我觉得是钱钟书先生,原因有二:一个是后面有一句话说,开始几个月吧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如果不是为了接送钱钟书先生,老王就没有必要坚持扶病到‘我’家来。第二个原因是当老王到杨绛家来送香油和鸡蛋时,杨绛连忙解释说:‘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这里说明杨绛本来就是打算要送老王钱的,那么这里很可能就是付给老王的车费。”
那么这个老先生究竟是不是钱钟书先生呢?
没有明确的指示能够给我们一个答案。课下,我翻阅了手边关于杨绛先生的一些资料——《我们仨》《听杨绛谈往事》,似乎也未能找到答案。后来在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一文看到这样一段话:
金先生晚年深居简出。毛主席曾经对他说:“你要接触接触社会。”金先生已经80岁了,怎么接触社会呢?他就和一个蹬平板三轮车的约好,每天蹬着他到王府井一带转一大圈。我想象金先生坐在平板三轮上东张西望,那情景一定非常有趣。王府井人挤人,熙熙攘攘,谁也不会知道这位东张西望的老人是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金岳霖先生出生于1896年, 80岁高龄的时候是文革时期,也是杨绛所说的:我们从干校回来的时候。那么这位善良的老先生应该是金岳霖老先生。
可是,我反问学生:知道老先生是谁,是理解课文最关键的吗?
我向学生说道:“记得狄更斯在《双城记》中说:‘这是好得不能再好的时代,这是坏得不能再坏的时代;这是闪耀着智慧的岁月,这是充满着愚蠢的岁月;这是富于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一切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充满希望的春天,这是令人绝望的冬日;我们面前无所不能,我们面前一无所有;我们大家都在上天堂,我们大家都在下地狱。’而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杨绛先生还有金岳霖老先生用灵魂的正义,良知的激情,理性的崇高,超越自我苦难的意志,升华为对他人苦难的郑重关切。老先生的存在,不管他是谁,都能让我们感受到在黯淡无光的岁月里,人性的善良和光芒。”
课堂上有预设也应有生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倾听权和言说权,不可简单地摒弃动态生成,而应敏锐地抓住时机,使教学能更贴近学生、贴近文本,从而点亮学生智慧的火花。这旁逸斜出的插曲并不是预设的教学内容,也不是要完成的教学目标,但多花几分钟时间释开学生心中的疑团,让学生养成质疑、探究的好习惯,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学生在阅读中提升了自己的审美感受,他们在感悟中升腾自身的人性的情感价值观。这无疑是对学生这样一类社会人生经历比较欠缺的群体最直接的情感补偿,最终可实现他们人性的升华。
(作者单位:杭州绿城育华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