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五个层次
2011-12-29张正平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7期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文言文教学的总目标:“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性。”由此我们可知,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板块。可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文言文课堂教学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字字落实、句句翻译,教学方法模式化,使本应内容丰富、摇曳多姿的文言文教学课堂成为一潭沉闷得令人窒息的死水。高中文言文教学到底该教些什么呢?
一、文气
揣摩文气,首先要重视朗读。美学大家朱光潜先生说过:“各种技艺都有各自特殊的筋骨技巧,唱歌、吹箫要有喉舌唇齿筋骨的技巧,诵读也是这样,朗诵既久,则古人之声就可以在我的喉舌筋肉上留下痕迹。”(《谈美书简二种》)曾国藩也曾写道:“先之以高声朗诵,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与我之喉舌相习,则下笔为诗时必有句调凑赴腕下。”(《曾国藩家书家训》)可见诵读的重要性。书读得多了,熟了,即可“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可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普遍不会读或读不好文言文。我们都知道文言文的诵读最主要的不是普通话的问题,也不是字音准确与否的问题,更不是单纯的技巧问题,而是要读出文言文的特点,读出文章的气韵,读出文言文的魅力。例如《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以对话为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文章会读了,读好了,文章基本上也就理解了。而这篇文章诵读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对话的诵读。文中烛之武对秦伯说的一段话委婉谨慎,但又有着很强的内在逻辑,诵读时要特别注意说话的口吻和层次,口气不可太强以显得咄咄逼人,也不可太绵以显得软弱无力,而且层次之间的停顿要分明,每一层的诵读语气也应该根据内容有变化。这段对话的第一层主要诵读的语气应该比较平稳,第二层诵读得要有点亲切温和,第三层诵读可以适当高亢显出诚恳,第四层则要读得慷慨激昂而有力度。当然读的方式可以变化多样,可以采取范读、听读、齐读、分小组读、默读、美读等方式,以朗读为抓手,带动对关键词句的理解,再落实到文气的体会,这样的文言课堂就会充满生机。
二、文言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一个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叶圣陶先生也有一个著名的论断: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现在的高中文言文教学,就应该把选文当作“例子”,教学的目的一方面是启发引导学生如何读懂“例子”进而掌握“例子”本身,掌握诸如字的通假规律,词的活用规律,实词的一词多义,虚词的多种用法,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以及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特殊语序句的辨别等等,毕竟学生不能较好地掌握这些知识是没有办法读懂文章的。另一方面又要引导学生超越“例子”,由一篇或者几篇文章中的文言现象进而归纳其内在规律,通过“例子”培养阅读能力。文言文作为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形式,与现代汉语在用法上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的。因此,文言文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帮助学生消除阅读障碍,完成对文言文文本表层意义的解读。而评价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重点也在于考察学生文言积累的相关知识。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渔父》时,就要带领学生掌握并积累文中的重点实词(如颜色、枯槁、形容等)、虚词(如之、为、而等)及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被动句这三种古汉语句式。当然,在处理的方式上应该灵活多样,凡是学生能够运用已经具备的知识能力来解决的,大可不必越俎代庖,而应该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学会自己去解决进而归纳总结。但对那些古今差异较大的词语或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教师还须作适当的点拨。这样的处理不仅让学生知道了是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了为什么,真正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三、文章
读懂文言文是文言文阅读的开始,但不是终止。文言文是作者所处那个时代的美的创造物,也是那个时代美的标志。这些文章创作的目的不是要简单地把古代汉语知识传承给后人,而是作者按照他所处时代的审美标准,以自己个性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抒发情感,表达自己对生活、人生的认识。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说过:“文章是作者的思想情感、道德评价、文化素养、审美趣味等等的‘集成块’,是一个活的整体。而不是多种语言材料的‘堆积物’。文章语言之所以值得揣摩咀嚼,因为它是作者思想情感等等的载体;如果只着眼于词句本身的学习,而忽视甚至舍弃了它所承载的丰富的内容,那叫‘买椟还珠’,结果必然连语言本身也不可能真正学好。”(《钱梦龙教育文集》)所以阅读文言文应该从情感、审美等文学的角度去解读、去感受、去体悟。历代选入教材的文言文,绝大多数是文学作品或者是具有文学性的其他作品。因此文言文的教学,除了从文气、文言的角度教给学生知识外,我们还需引导学生品味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兰亭集序》这篇文章就内容而言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书序,而且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篇立意深远的优美散文,文章描写了兰亭宴集的欢乐情景,抒发了对人生无限感慨的情怀。这篇文章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东晋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精神状态,但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看,作者对“死生”的理性思考激发了我们去关注个体生命的价值,探寻生存的意义,去思考在有限的人生中如何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在教这篇文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在情感的变化过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强烈关注,引导学生理解在当时的“一生死,齐彭殇”的消极思想的社会背景下,作者敢于直面人生的客观务实而又旷达的人生态度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文章不是无情物!”情感是灌注于段、章、篇中的情绪和情操,它与“意旨”密不可分,是文章作者的写作动力。入选高中教材的文言文都是经典文章,对这些经典文章的学习会引领学生醉心沉入汉语言的世界,终身享用读写文章的乐趣。
四、文学
文言文的学习,应该注意作品的文学性,而文言文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文本分析上,它是建立在文本分析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吴益在《高中语文新课程理念与实施》一书中说,教材中的古代优秀作品,“当然是学习古汉语的语言材料,但它们首先是文学作品,应该从文学鉴赏的角度提出要求”。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主要记叙了赵国的廉颇、蔺相如这两个重要人物的事迹,文章集中描写了蔺相如从一个没有任何地位的宦者令缪贤的食客成为赵国上卿的经历,同时也对廉颇作了生动的记述。在教这篇文章时,我们可以引领学生从写作学的角度来学习文章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方法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1.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性格;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 3.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性格; 4.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性格; 5.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刻画人物性格。而在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来刻画人物时,我们通过蔺相如在秦廷上与秦王的对话可以发现,他或语气平和谦恭有礼,或直言斥责、有理有据,或坚决表态、分析利害,或怒不可遏、以死抗争。言辞犀利,刚柔相济,轻重恰当,充分表现了他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有勇有谋,能言善辩。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写作技巧,例如刻画人物形象如何才能达到最大化的效果。文言文教学中进行文学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还可以寓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中,拓展学生的思维。
五、文化
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的序言中说道:“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文言文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粹,蕴涵着丰富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学生可以从中学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舍生取义的高尚节操、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等。学好文言文对提升学生整体人文素养,培养学生传承和发扬民族精神有着深远的意义。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一要引导学生弘扬传统文化,从而发展和创新新文化。如在我国古代文化中有不少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陈情表》中李密对祖母的真挚情感就证明孝顺父母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情追忆如泣如诉、哀婉动人,让人读后感受到亲情的美好与动人……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其中蕴含的悠久的文化就能得以传承、弘扬。二要引导学生体会汉语言的丰厚、汉语言的美。古代的语言文字与现在的语言文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学习时要与当时的文化背景相结合,这样才能较好地把握文言字词。如成语“张冠李戴”的背后就有一个典故。明朝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二《张公帽赋》:“谚云:‘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还有“汗牛充栋、囫囵吞枣、罄竹难书、半斤八两”等等,它们的意思背后都隐藏着一定的文化背景。
总之,文言文是我们文化的根,是我们传统的血脉,是我们精神的摇篮,它的背后是五千多年灿烂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而传统文化中诸如生命意识、宽容意识、责任意识、超越意识等等,都是我们今人须拥有而缺少的。所以,语文教师要肩负起历史的责任和使命,通过文言文的教学让文言文学习成为传承文明、提升中学生人格的重要途径,让文言文教学为学生的精神成长奠定扎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镇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