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朗读教学中“三种境界”的追求和营造

2011-12-29王卫然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7期

  现行语文教材不乏名篇佳作,传诵不衰,有常读常新之感。可是,在语文教学中常常会发现,大部分学生面对阅读材料或兴趣索然,或茫然,或抑郁,或望而生畏。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长期沉浸在老师讲自己听的单一而枯燥的教学模式中,对阅读材料失去了兴趣,是最重要的原因。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需要让学生和作品“亲和”,而朗读是学生和作品“亲和”的有效途径。
  朗读,是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活动。朗读教学则是通过有声语言再创文字语言中的艺术形象,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思想内容,使学生和文本二者之间“零距离”接触,在获取文本中的诸多信息的同时,使学生真正体会语言文字之美,受到美好情感的陶染,激发阅读兴趣,从而真心地热爱语文。
  朗读是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成功经验。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等,这些闪烁着睿智之光的论述,给我们很大的启发。为了让朗读教学趋于科学化,更加行之有效,我们还应该用心理学理论来指导朗读教学,找到学生得到思想收获、感情触动的心理变化的轨迹,更好地将无声的蕴情的文字化为有声色溢感情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感觉,扣击他们的心弦,使他们产生情感的共鸣,进入理想的汲取知识的心理状态。为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的美学因素,营造意美、情美、声美的三种境界。
  
  一、理解内容,感受意蕴美。
  
  叶圣陶先生说:“必须理解在先,然后才谈得到传出情趣与畅发感兴。”这话明确指出,“理解”是朗读的心理过程的起始。从心理学角度看,言语的理解是在感知语言和文字的基础上,凭借人以往的生活经历、经验,通过大脑思维而掌握语义、掌握语言所表达的思想的过程。只有理解了内容,掌握了主题,文字作品才可能化入读者内心。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的精神实质,让学生初步理解文本思想,可用背景提示、故事简介的形式,可用课前预习、搜索相关资料的形式,然后再诉诸于声,那么声音发出时所负载的思想内容、情感符号会比文本自身原生态的意、志、情更为丰富。它必能引导学生走向文学作品的深处,感受到“不可言传”的意蕴,从而沟通作者与朗读者的思想感情。
  比如,教学《守财奴》,只有让学生了解了巴尔扎克创作《人间喜剧》旨在无情地揭露、有力地批判资产阶级的自私贪婪、卑鄙丑陋和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然后再朗读,才能将葛朗台见到金子眼睛就放光、面对妻子女儿冷酷无情的情态用语言传达出来。
  
  二、展开想象,激发情感美。
  
  情感是人类特有的心理过程,也是一种审美动力。有了情感,审美主体与客体才能产生“共振”效应。所以,朗读作品,必须把自己的思维、心理活动引向情感。而引发情感的桥梁是想象。想象是朗读的心理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为了激发朗读兴趣,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必须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眼前呈现出一幅幅客观而真实的生活图景,使他们的审美情感与文本审美特征相符,再凭借有声语言将这一情感从心灵中导泄出来。这样就能够将静态的文字语言化为动态的具体场景,超越时空,使情感得到深化。那样,朗读自然会流露真情,取得情理交融、声情并茂的效果。叶圣陶先生说的“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式的诵读(有感情的朗读),就是说要饱含激情地读出作品的真情实感。
  我在教李白的《蜀道难》时,用大气磅礴的语言高声朗读,将学生带入高峻、奇险的古老蜀道,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高山之前、峭壁之下,自然发出一种惊叹:“噫吁嘻,危乎高哉!”此刻,学生再朗读就能将文本所塑造的山川的壮美与自己对其的赞叹表达出来。在想象中体会作品的感染力,就能激发起自己的审美情感。
  
  三、品读语言,体会艺术美。
  
  朗读的心理活动的终结势必落在有声语言的把握上,这个落点启示我们必须品读语言,体会朗读展现出来的色彩斑斓的艺术美。
  与朗读关系密切的文字语言的心理特征是“情境性”。优秀作家对语言的应用就是语言在具体情境中的创造。每一个字本无所谓高下优劣,应用得当,平淡无奇的字也会变得光彩四溢、境界全出。鲁迅在《阿Q 正传》中,讲到阿Q被假洋鬼子打过之后,去戏弄小尼姑,结果,他“飘飘然的飞了大半天,飘进土谷祠”,这里的“飘”字很有艺术魅力。我在引导学生品读这句话时,先把握故事情境:“伸手去摩伊新剃的头皮”,“酒店的人大笑了”,“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似乎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学生在了解了故事情境之后,再去体会“飘”,仅一字,就活画出了阿Q畏强凌弱、得意健忘、望乎所以的可笑、可恨面貌。在《大团圆》部分,见自己被“搀”进一所破衙门,“膝关节立刻自然而然的宽松,便跪了下去”,一“搀”一“跪”则体现了阿Q奴性十足、愚昧透顶。这样的朗读,使学生的情感波动、语调转换都顺应语言的情境性,文本的艺术美得到最大限度地凸现。
  要使朗读在艺术美的境界上臻于娴熟,还必须关注语言的“音乐性”。从美学上看,音乐性的因素不只是合辙押韵,而且是一种无声的旋律,它融合着思想与感情。比如《阿房宫赋》一文饱含着杜牧对封建统治阶级穷奢极欲、横征暴敛的揭露与批判,它语流清晰,结构整齐,多用整句,长短相间,具有铿锵有力的韵律美、荡气回肠的艺术美。若理解了这些,再指导学生把握朗读节奏、音量高下、语气舒缓就容易了。
  由此看来,展开想象,深入文本情境,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审美的观点剖析语言,就能达到朗读的最高境界,读出美,获得醇美的艺术享受。
  (作者单位:固安县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