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之角色的思考
2011-12-29任道华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7期
一、“讲堂”变“学堂”,教师应有的教育角色的迷失。
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淡化了教师的应有作用,以致课堂花样有余,实效不足,这成了目前语文教学的新型流行病。
有些教师对新课改有误解,认为新课改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因而对课堂调动学生比较重视,甚至做过了头,但是自己的教学投入不足。整堂课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课堂气氛十分热烈,但学生实际学到的东西并不多。就像一大朵棉花糖,看着美,吃着甜,实际上就是一小勺糖加工成的,营养成分少,营养价值低。
其根本原因就是“讲堂”变“学堂”,教师应有的教育角色迷失了。把课堂还给学生,不等于教师不作为,若一堂课全部放手给学生,学生的精力、能力、知识水平毕竟有限,一堂课下来,学生知识的广度、能力的高度、认识的深度等提升的空间也一定会有限。教师若忘记了自己的本色,任何新花样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演员”变“导演”,应是教师的教育角色的定位。
怎样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既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实现,又能发挥教师应有的作用呢?我有一个原始的看法:首先回到教育教学的根本,保持教师本色,然后转变教学思路——由演员变导演。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如今的教学活动,以“教”为中心转为以“学”为中心, “传”、 “授”、 “解”等传统教学行为,不再由教师直接实施,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教师的戏份少了,但 “道”、 “业”、 “惑”等教学内容仍是教学活动中应该解决的问题,而怎样使学生真正地得“道”、会“业”、释“惑”,是要靠教师有效地引导去实现的。这不仅需要教师的劳动付出,更需要教师的智慧投入。可见,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教师担负的责任不是减轻了,而是加重了。
教师的角色由演员变为导演,即由知识讲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目标的设定者。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恰当地设定教学目标是教师的首要任务。目标要根据文本的特点,确定重点难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准确定位,让学习有的放矢。
2.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
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这是课堂的核心。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学,注重学生自动参与学习的有效性,在教学活动中及时指导学生,帮助学生,促进其发展。
3.学习行为的评价者。
教师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得体的评价,不仅满足了学生被关注的心理需求,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促进后继学习。
三、“油水分离”到“合而为一”,这是教师教育角色的实现。
立足于学生的“学”,并非与教师的“教”油水分离,教师教育角色的实现就是要在这两个字上下功夫:“导”和“问”。如何导、如何问是一门学问,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功底,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
1.“导”是关键。
“导”如同一条导线,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链接起来。“导”可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中:
——课的开头,导入目标。这节课要学什么,诸如理清思路、积累知识、品味语言、鉴赏手法、积淀思想等,要具体明确地告知学生,让学生心中有数,从而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疑难纠结处,导思路方法。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适当地加以指点引导,等于铺路架桥,保证学习道路畅通,尽快达到“柳暗花明”的境地。
——课堂生成中,因势利导。观摩过教学《项链》的一堂课,在探究玛蒂尔德形象时,有学生提出玛蒂尔德不是爱慕虚荣,她爱美,她向往过上好日子,是自尊自爱的女性。执教者并没有简单地否定,而是抓住时机,顺水推舟,就这一问题让学生讨论,学生见仁见智,踊跃发言,学生的问题成为课堂教学的生长点。
——误入歧途时,导航向。在课堂生成中,常遇见的问题是有的生成是没有价值的随意生成,是无视教学目标的妄加生成。如某教师执教《赠汪伦》一课,生成的问题是:汪伦送别李白时为什么迟到了?这个问题明显跑偏了,若信马由缰,就会使课堂成为无效课堂。面对突如其来而又背离文本价值取向的问题,教师及时加以纠正,向目标靠拢,回到了正确的航线上来。
2.“问”是钥匙。
学贵激疑,好的问题,不仅激发学生兴趣,还能激活学生思维。
善问,与“满堂问”、“随口问”不同,应针对目标,开动脑筋,在关键处、精华处或疑难处,找准突破点,以一点打开一扇门。
——可以从教学内容入手设计问题。山东省优质课比赛中有位教师执教《声声慢》,仅以开头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作为突破口:“词人到底在寻找什么?”好一个 “寻找”!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牵一发而动全身。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问题的妙处不仅在于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而且在于引发学生发现问题。这才是最重要的。
——可以从学生角度入手设计问题,演绎异彩纷呈的“多声部”。如教学《最后的常青藤叶》,文章写了哪几个人?你认为谁是主人公?教学《祝福》,你认为是谁杀死了祥林嫂?教学《我与地坛》,你最喜欢那一段,说说理由。这样的问题设计具有一定的开放度,学生可以发表不同意见,见仁见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结束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淡化的,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的真正落实,课堂效率的真正提高,最终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都离不开教师的实实在在的付出。重视发挥教师应有的作用,是新课改不走样的有力保障。
(作者单位:沂源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