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为了“那”而是为了“这”
2011-12-29牛玉峰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8期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第10课 《那树》,是台湾著名散文作家王鼎钧的代表作。文章描写一棵古老大树常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仔细阅读文章,会发现字里行间流露的是作者无尽的忧伤,即使单从文章题目中的“那”字来看,就能看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树的前面为什么用了一个“那”字,而不用“这”字呢?认真思考,“那”为“远”指,“这”为“近”指。树为什么会在作者的眼中变“远”呢?他认为那树离我们远在哪儿?他真正的意图是什么?再细读文章,我们会发现,作者真正要表达的不应该是“那树”而应该是“这树”。因为王鼎钧先生渴望的不是树永远成为“那树”,而是希望其成为我们身边的“这树”。笔者认为,一个“那”字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一、远的是时间。第一段:“那棵树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了。当那路还只是一条泥泞的小径时,它就立
在那里;当路上驶过第一辆汽车之前,它就立在那里;当这一带只有稀稀落落几处老式平房时,它就立在那里。”“很久很久”表明那树的古老,离我们的年代久远,下面的一个排比句,三个“它就立在那里”表明树比人类更早到达那儿,比我们人类更早生活在那儿,比我们人类生活得久远。既然树比我们人类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时间更远,那么,我们人类就不应该排斥拒绝它,我们是“移民”,它们是“土著”,我们最多只能“迁移”到它身边,让“那树”成为“这树”。
二、远的是神奇。神奇之一:“有一年,台风连吹两天两夜,附近的树全被吹断,房屋也倒坍了不少,只有那棵树屹立不摇,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对比描写,那树不仅在台风袭来时安然无恙,居然“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神奇之二:“据说,当这一带还没有建造新式公寓之前,陆上台风紧急警报声中,总有人到树干上漩涡形的洞里插一柱香呢!”那树成了人们的庇护神。神奇之三:“与树为邻的老太太偏说她听见老树叹气,一声又一声,像严重的气喘病。”一个“偏”字不仅写出了老太太的执拗,而且表现了人对大树的同情,更写出了那树的无奈。神奇之四:“一个说:昨天早晨,她扫过这条街,树仍在,住在树干里的蚂蚁大搬家,由树根到马路对面流成一条细细的黑河。她用作证的语气说,她从没见过那么多蚂蚁,那一定是一个蚂蚁国。她甚至说,有几个蚂蚁像苍蝇一般大。她一面说,一面用扫帚画出大移民的路线,汽车轮胎几次将队伍切成数段,但秩序豪不紊乱。对着几个睁大了眼睛的同伴,她表现了乡村女子特殊的丰富见闻。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告诉体内的寄居者。于是小而坚韧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它们远征而来。每一个黑斗士离巢时先在树干上绕行一匝,表示了依依不舍。这是那个乡下来的清道妇说的。这就是落幕了,她们来参加了树的葬礼。”蚂蚁对那树的情感,那树的“通灵”,乡村妇女的淳朴,都是那么神奇。从以上的四个“神奇”看出,那树就是“那”,作者把自己的情感融进其中,多么希望神奇的“那树”成为我们身边的“这树”啊。
三、远的是空间。“当那路还只是一条泥泞的小径时……它就立在那里。”这时的人类还没有逼近,那树在人的眼里依然是“那”。是人类让“那”成了“这”;“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柏油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看,本属于那树的空间逐渐被人类挤占,那树只能渐去渐远。
四、远的是心灵。“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荫,仰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看指缝间漏下来的碎汞。”人们享受着大树带来的浓荫;“于是鸟来了,鸟叫的时候,几丈外幼儿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孩子们享受着大树带来的快乐;“于是情侣止步,夜晚,树下有更黑的黑暗。”情侣们享受着那树带来的浪漫;“公共汽车在树旁插下站牌,让下车的人好在树下从容撑伞。入夜,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漏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乘客们享受着那树带来的诗意。此时的人类与那树是多么的亲密啊,可是,尽管那树带给人类种种的好处,但是,感恩的心已被私欲遮蔽,为了满足自己的贪婪,人类是如何做的呢?“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早已经准备下手,但需要充足的理由。“‘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人啊,就是如此容易忘本。仅仅一点点的影响,便成了喋喋不休的抱怨。“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以六十英里的速度,对准树干撞去。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一切显得“顺理成章”,人类用最合情合理的理由,让“那树”永远成了“那树”,“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这成了作者心中永恒的痛。
作者仅仅只是表述对“那树”的同情与悲痛吗?透过语言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不是希望“那”而是希望“这”,让“那树”永远成为我们身边的“这树”。为什么这么说?正如课本里的有关资料所说:“文明砍伐了丛林,却盖起不见天日的大厦;文明驱走毒蛇猛兽,却制造市虎;文明消灭瘴疠瘟疫,却散布原子尘;文明消灭了人体内的寄生虫,却代之以有害的色素和防腐剂……”由此我们不能说作者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所质疑。因为作者在上面引用的同一篇文章中的话说:“人类以他最杰出的才智,最艰辛的奋斗,最漫长的过程,冲出洪荒,握紧文明,难道现在后悔了吗?不,我们决不后悔,人类的幼苗不再大批大批的死于肺炎和猩红热,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人类可以在一天走完从前一生也走不完的路,立业四海,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人类可以一小时做完从前十年也做不完的工作,从各方面改善生活,没有什么可后悔的。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是用进一步的文明,不是否定文明!”由此可见,作者既不否定文明的进步,又希望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那树,只是一棵树,一个“那”字,让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树”,作者用这一个字,也许告诫我们的是更多。何时让“那”成为“这”呢?
(作者单位:临泉县
杨桥高级职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