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学诗》中的作文之道
2011-12-29丁育斌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8期
作文难教,作文难学,这是绝大多数师生的心声。
作文难,难在何处?刘锡庆教授曾经说:“我觉得作文很像农业,种子、土壤、气候、浇水、施肥、春播、夏耘、秋收、冬藏等等,每一环都很重要,要精心照料,细心呵护,丝毫马虎不得,如果其中一着不慎,就可能颗粒无收。而它根本就不像工业:可以大生产、流水线、统一型、规格化,进行复制。作文是重自我、讲个性、崇创造的,它是信息化社会给人们留下的最后一块绿洲!”
另外,作文确有可教处,如语修逻、知识技巧等;也有半可教处,如观察、思考、想象、表达等各种能力,它们不能直接传授,只能反复训练后方能习得;更有不可教处,如才气、灵气、生气、魅力等。能教的,多用不上;半能教的,重要但得之很难;不能教的,又恰恰较为要紧……这真有点无奈了!
作文难,就难在这些地方!所以认清规律,按规律办事,不做或少做无用功,是成功的保证。那么,作文的规律有哪些呢?课文《香菱学诗》能给我们许多启示。
一、“立意”为先
当香菱向林黛玉拜师学诗时,林黛玉答道:“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
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不以词害意”是说作诗要以“意”(内容)为先,文辞格律次之,不要因过分注重词采形式而损害了内容。显然,这个“意”是新颖独特之“意”,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人新我转,是“意”不惊人死不休。袁枚说:“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每言之,诗便不俗。”刘熙载说:“诗要避俗,更要避熟;剥去数层方下笔。庶不堕‘熟’字界里。”说的都是立意为先的道理。反观现在许多学生所作之文,往往盲目地模仿、跟风,千文一面、千文一腔,有的甚至还胡编乱造。大都是“言别人之已言,写别人之已写”,而不是“想别人之未想,发别人之未发”。语文特级教师赵明在《文风之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年12月)一文中说:“现在的学生作文里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梦境多了,真实少了;柔性多了,激情少了;深沉多了,清纯少了;历史多了,现实少了;抒情多了,记叙少了;概述多了,素描少了;排比多了,平实少了;上帝多了,自我少了。这八多八少,说明学生作文中滋长着一种阴柔之风、空泛之风、浮躁之风、骈俪之风。这种文风的实质就是缺乏观察体验,不下功夫学习语言,用时尚的概念和形式掩盖思想的贫瘠,写作成了文字的游戏和矫情的工具。”这些批评,可谓一针见血。事实上,对于学生来说,即使生活阅历有限,但每个人的出身、家庭、性格、经历、喜好都是不一样的,关键在于静下心来运用恰当的方法发现这个“不一样”。挖掘这个“不一样”,有了这个“不一样”,就会“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有了这个“不一样”,就会找到“立意”求真求精求新的通途,使立意有品位有格调;有了这个“不一样”,就会告别“为赋新词强说愁”,最终逐步走近“老生常谈不谈,人云亦云不云”的理想境界。
二、积累做底
林黛玉可谓深谙作诗之道,当香菱向她请教时,她并没有立即向香菱讲解诗的平仄虚实、起承转合,而是告诫香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意思浅近,“断不可学这样的诗”。然后开了一个书目,安排了阅读顺序:“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诗读一百首,细心揣摩熟透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当香菱读完圈了红圈的王维五言律诗后,林黛玉又对香菱的领悟水平进行了考查、指导。由于香菱“诸事不顾”,下了苦功,所以将王维诗中的炼字工夫说得头头是道,还联想起了自己进京那年所见到的黄昏时分村落的景象,把诗境真正悟透了,林黛玉还顺便启发她认识了化用前人诗句的道理。现在许多学生一提笔写作文就发愁,往往搜肠刮肚半天也写不出几句像样的话,首要原因就在于缺乏积累。积累不外两途:读书积累、生活积累。先说读书积累。有人曾向苏轼请教作文之道,苏轼答道:“无它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韩愈也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都讲的是读书积累的重要,但在有限的时间内读什么书,历来就是众说纷纭,在这方面,作家曹文轩的一段话可以给我们一点启发。他说:“要写出有心性的文字,阅读必不可少。我认为阅读必须是一个经典阅读为基础的阅读,才可能是一个理想的阅读。但是,今天这个社会为孩子们所创造的文字,大部分缺乏经典的宝贵品质……比如,经典作品中的忧郁、悲悯、雅致、美感、圣洁、庄重和意境等。我们缺乏感动,缺乏悲悯,缺乏面对大苦难时的从容,因此,无法用一种大智慧去洞察世界,也无法品味到人生真正的乐趣。我们的快乐似乎总是欠缺些什么,幽默也只是停留在热闹搞笑的层面上,一笑而过。所以,我建议学生首先要读那些被专家被时间考验过的经典名著,接下来要读一些原创的具有文学色彩的讲究审美的讲究悲悯的具有经典的作品。这两大类是阅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再读一些喜欢的书。”这段话和林黛玉告诫香菱那段话(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讲的是同一个道理。至于生活积累,写作实践告诉我们,凡善写作的人,无一不是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的高手,关键在于脑勤、手勤。著名作家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对于这些建议,学生们应当铭记。但积累仅仅是第一步,要想看出自己的积累所限,使自己的积累得到提升,必须像林黛玉所讲,要“讲究讨论”,这个环节虽小,但必不可少。
三、写悟并重
读十篇不如做一篇,有了积累和“讲究讨论”做底,香菱就可以开始作诗了。但林黛玉并没有给香菱讲解诗的作法,而只是限定了韵脚,给了一个范围:咏月。当香菱“茶饭无心,坐卧不定”经过苦思写成第一首诗后,宝钗的意思是“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是哪个作法却没有说;黛玉则认为“意思却有,只是措辞不雅”,毛病在于“皆因你看的诗少,被它缚住了”,并指示“把这首丢开,再做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此外并无指点。于是香菱“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含笑一回”,写出了“自认为妙”的第二首,但宝钗认为离题了,“不像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个‘色’字倒还使得”,黛玉认为“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香菱毫不气馁,又进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的写作状态,经过大半夜的折磨,终于做成了第三首。苦心人天不负,这一首最终博得了众姐妹的一致称赞:“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香菱三首诗的写作过程,可以概括为“三写两评两悟两改”。“三写”费时费力费神;“两评”指点迷津,言简意赅,一言中的;“两悟”则次次有得,回回进步,直至茅塞顿开;“两改”则“百炼为字,千炼成句”,体现了“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苦心推敲精神。“三写两评两悟两改”中,最重要的是“两悟”,悟到了什么呢?文中没有明说,但我们可以通过这三稿的对比,进行一下大致的推测:她悟到了第一稿中“诗人助兴”二句的措辞不雅,和全篇不协调,悟到了第一稿只是反复说月既美又亮可供欣赏,意思浅显;她悟到了第二稿和第一稿相比,虽然用了铺陈手法,比第一首更像诗了,但说来讲去,无非还是月色很美的意思,况且还有“离题”的毛病;她更悟到了前两稿的共同问题:为写诗而写诗,诗中有景无情,更无自我,所以淡而无味。正是在“两悟”的基础上,香菱才写出了句句写月、句句写离别、融入自己孤单相思之情、情景交融而又耐人寻味的第三首诗。
香菱学诗的过程,准确地反映了写作过程的规律,也告诉我们写作是一项非下苦功不可、非亲历亲为不可的系统工程。以此反观现在的学生作文,有三种现象应该引起深思。一是盲目依赖作文教辅书。有些学生懒于积累,疏于练笔,每遇作文,即凭借一册所谓的“作文大全”按图索骥,或抄袭、或拼凑、或模仿,为了分数欺人误己。二是盲目迷信市场上畅销的“考场秘籍”。一些学生不注重日常积累训练,急功近利,往往轻信所谓的“考场秘籍”,期望在这些“新八股秘籍”的指导下能博得一个好分数,有时虽能鱼目混珠,但却白白错过了发展自己作文能力的大好时光,得不偿失。三是盲目追逐“套作”之风。现在许多地方和学校盛行“套作”,因为作文题命制的缺陷、套作的隐蔽和评卷尺度的失误,这几年一些“套作”屡屡得逞,有的还蒙混过关,得了满分,甚至还堂而皇之地编入了“中高考优秀作文集”,这严重地误导了广大师生,助长了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思想,使原本困难重重的作文教学雪上加霜。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现在对“套作”之风的打击力度正在一步步加强,套作的市场越来越小。对此,中学生应有清醒的认识。
(作者单位:巴彦淖尔市
杭锦后旗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