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朗读 拾级而上 培养能力

2011-12-29杨光辉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8期

  朗读,作为一种创造性的阅读活动,已经被广泛运用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它既是我们获取新知的重要手段,又是帮助理解、增强记忆的有效途径。南宋大儒朱熹十分推崇朗读法,他把它作为做学问的不二法门写进了《朱子读书法》中,并且对朗读的态势作了严格要求:“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可见朗读在传统教学中具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在现代文教学中,我们普遍采用了范读、自读、齐读、个读等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而且效果明显。但是一旦面对文言作品,我们自觉或不自觉、或多或少地陷入一种重讲轻读甚至以讲代读的误区。许多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一经教师之口讲解,就变成了枯燥乏味的“字义分析”和条分缕析的“语法总结”。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被讲解取而代之,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的机器。结果适得其反,“言者谆谆,听者藐藐”,教师在课堂上唾沫横飞,唇焦舌燥,学生在下边似懂非懂,昏昏欲睡——“一言堂”只能是一厢情愿的低效劳动。特级教师冯梦龙深感此种时弊之害,在一篇题为《文言文教学的出路在于改革》的文章中情切语激地写道:“文言文课大都上得死气沉沉,学生的注意力被引向枯燥的古汉语知识,沉重的记忆负担阻碍了兴趣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一些有识之士也在大声疾呼:文言文教学应该早日走出这种本末倒置的死胡同!
  基于上述理由,为了彻底贯彻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的课程理念,文言文教学应当以朗读、多读为突破口,以“读”促学,还给学生以读书的空间。为此,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适合职高学生特点的、分层次、分步骤的朗读方法——“三味读书法”。这里的“味”,不代表传统文化中作为审美范畴的“味”,它在本文里只借用来反映朗读过程中的几个不同层次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几种不同体验。实践证明,这种
  方法具有一定的序列性和可操作性,不失为一种好的读书方法。现具体分述如下:
  
  一、初读,“但观大略”,重在审“字”。
  
  初读是一种浅易的认识层次,一般安排在课前预习或教学活动的第一环节中。在这一环节中,要求学生:1.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读准字音;能正确停顿,读出抑扬顿挫。2.初略读懂课文大意,了解文章梗概,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3.找出不能理解的疑难点,能提出问题,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在整个初读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朗读课文的兴趣和潜能,“激趣”是这一环节的关键,所以,布置高质量的预习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教学《庖丁解牛》时,布置了下面四个预习题:1.字词正音: 庖、硎、綮、踦。2.积累语言,能够理解并使用下列词语:目无全牛、深中肯綮、游刃有余、踌躇满志。3.找出全文的主旨句。4.熟悉庄子。
  在上课之初,我利用大约半节课的时间来检查、解决以上四个问题。首先让学生用生字组词,目的在于让学生积累词汇,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其次是让学生朗读课文,分个读、齐读和范读三种,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然后以讨论的形式解决预习题中的第三、四个问题。
  这种低调处理课文的方法,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快速进入最佳的阅读状态,有利于下一步教学环节的开展。
  
  二、细读,字斟句酌,旨在明“意”。
  
  在教师的讲解结束后(必须以精讲为原则,切忌逐句串讲),利用定量时间,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问题和疑难问题;要求学生能把握课文的脉络,回答课文“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这两个重点问题。在这一阶段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精选问题和组织讨论两个方面。不必担心教师讲少了学生没有什么收获,有所失才会有所得,只有突出重点、一课一得,才能提高学习效率;而面面俱到、求全求深的琐碎讲解,往往会弄得学生一塌糊涂和无所适从。仍以《庖丁解牛》为例,在细读全文后,我要求学生完成三个任务:
  1.理解课文内容,列出全文的结构提纲。2.庖丁解牛经历了哪几个过程。3.庖丁解牛所蕴含的哲理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经过引导和讨论,学生如果能够准确回答上述问题,对课文的掌握也就更深了一层,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一半。
  
  三、精读,鉴赏分析,以析“理”为主。
  
  有了前面两个环节作基础,在第三步的朗读即精读中,将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上升到对课文的整体分析上。通过精读品味,让学生反复领略课文风格、语言艺术、章法结构和写作技巧,深入理解课文潜在的情味,明确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的道理,并在鉴赏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和写作水平。对《庖丁解牛》的鉴赏分析,我着重抓了文章在写作方面的三个特点:1.解牛场面的艺术化描写。2.各个层次之间的衔接、过渡。3.详略安排及其依据。
  以上三个朗读环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初读以识记为目的,细读重在理解课文内容,精读则又突出了能力的综合运用。整个过程与布卢姆教育目标体系中认知领域的几个层次基本一致,同时也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它目的明确,针对性强,切实可行又易于操作。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它有助于培养学生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
  1.表达能力。在长期口、脑并用的朗读活动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会随之提高,语言的表现力会不断增强。特别是内向型学生,这种重朗读的教学方法会增强其自信心和交流的渴望。
  2.思维能力。朗读是以强烈的有声语言刺激大脑,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朗读对象的含义和精神实质,从而增强记忆,提高分析思维能力。和默读相比较,它的优势显而易见。
  3.自学能力。“三味读书法”摒弃了过去那种烦琐、偏颇、死板的逐句串讲方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朗读思考、讨论质疑,持之以恒,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减少对教师的依赖心理,从而提高自学能力。
  当然,在以上三个层次的朗读过程中,教师都应该适时指导,要善于排难解惑,并且抓住学生的阅读心理,以不同的形式激发其阅读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三味读书法”顺利进行。
  素质教育的号角早已吹响,21世纪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我们只有从根本上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探索教改思路,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需要。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我们教给学生以方法,教给学生以“扶着走”的“拐杖”,我们就完全有理由相信:文言文教学同样可以实现从教师“牵着走”到学生“自己走”的飞跃。
  
  (作者单位:南川隆化职业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