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人教版高语必修教材《教师教学用书》指瑕
2011-12-29朱元勇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8期
如果按照王荣生教授在《语文课程论基础》一书中对教材选文类型之一“定篇”的理解是“经典及对经典的权威解释”,那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用书》)可以算是对课文的一种相对“权威的解释”。虽然课文阅读强调多元解读,但课文的多元解读和个性解读不是漫无边际、天马行空的,而应该是多元有序和有度的解读,并且市面上各种版本的教学参考书泥沙俱下,难辨优劣,因而《用书》恰恰提供了相对权威、为多数人认可的解读。当然新课程教材与教师用书是新生事物,不免也有一些瑕疵有待改进。现结合本人实际的使用情况,对《用书》中存在的问题作一个初步的分析归纳,供编者和一线教师参考,以期有利于本套《用书》的编写和使用。
一、对课文的读解有欠妥当之处
《用书》对一些课文的读解不够深入,存在读解较为牵强、不大合理和较为笼统空泛等问题。
如《用书》2对《诗经·采薇》中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后半句的理解是:“这位士卒一直非常牵挂家里,心里非常痛苦,当他终于能够结束服役回家的时候,他的心里不只是单纯的高兴,而是百感交集,他希望马上能够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而同时又会不由自主地担心家里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因为自己离开家已经很久了。” (P36)这样的理解并没有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说清楚士卒感情和环境“雨雪霏霏”的关系而显得有些牵强。换成这样的理解是否更好:士卒在归途中,遇到了雨雪天气,这里是以“雨雪霏霏”而路途难行来表现士卒归心似箭的焦急之情。这也和前半句士卒离家时的依依不舍之情相照应。
又如《用书》4对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片的理解:“作者对孙权和刘裕这两个历史人物的仰慕,对他们所创立的赫赫战功的赞扬,其情感是那么炽热、强烈,这正说明了作者到老年仍旧壮心不已的精神气概。”(P66)从中可见《用书》认为上片所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是一致的,但就这首词的上片细细品读可以发现作者写孙权和写刘裕的内容与表达的情感有明显的不同:写孙权是“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英雄的风流业绩已随风而逝,寄寓了作者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伤情怀;写刘裕是“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英雄的伟大壮举至今仍令人壮怀,表达了作者老当益壮、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壮情怀。因此作者上片缅怀英雄不仅仅是表达对他们的仰慕之情,也寄寓了人生易老的悲叹,以及时不我待、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二、内容深奥脱离教学实际
《用书》有的内容难度偏大,有的内容偏重理论,不一定符合课程的阶段目标和教材编写的意图,不一定符合教学实际,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有效接受。
如必修2中郁达夫《故都的秋》倒数第三段(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中有关写秋的诗文的议论部分,《用书》对此处作用的解释是:“作者似乎要创造一种文化氛围,于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气息,与故都题旨暗合。从行文章法上看,这里宕开文笔,纵横议论,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思路。”(P17)这种说法一来不大符合原文,因为这段从中国诗人说到了外国诗人,甚至于囚犯,都“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只是中国文人和秋的关系特别深, “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说白了这一大段无非还是在强调突出北方的秋的深味,而非刻意为了创造文化气息和氛围;二来从行文章法上解释其作用,内容不仅超出了高一学生的理解能力,也超出了学生的学习要求,毕竟作为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学习的重点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把握课文的情趣,感受意境美,品味语言美,因此行文章法的作用在教学中可以忽略。
又如《用书》5对庄子《逍遥游》的“教学建议”第三点:“本文的学习重点应该放在艺术特点方面,如想象、对比等手法的运用,寓言的特色,浪漫主义色彩及汪洋恣肆的风格等。”(P61) 《用书》的“课文研讨”部分也是将“艺术特点”作为主要内容,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逍遥游》的思想,如何分析课文正反对比的结构,如何理解课文中所写的不同寓言和观点的关系才是这篇课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而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也不是一篇课文就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把握的。
三、内容没有和教材的内容保持一致
《用书》编写时没有注意和教材中相关的内容保持一致,有些注释与教材中的注释有差异,这也让教师在教学中不好把握。
如必修2李商隐的《锦瑟》中的第三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教材对“珠有泪”和“蓝田日暖玉生烟”的注释分别是“古代传说南海有鲛人,能织丝绸,哭泣时眼泪变成明珠”和“表示美好的愿望终如蓝田之烟云,可望而不可即”。而《用书》2对这一联的注释是:“明珠在沧海下泣泪,美玉在重山之上生烟,美好的事物总是遭到‘嫉妒’,不能美满。这里是指红颜命薄,还是指诗人才命相妨?我们无从知晓。”(P67)两种注释没有合理的内在联系,让教师难以有效地把握使用。
四、练习的参考答案有不合理之处
《用书》中练习参考答案也许是因为考虑不够周全,有的参考答案不合理不实用,难以起到较好的参考效果。
如《用书》2对《孔雀东南飞》中练习“有人认为焦仲卿性格软弱,你同意吗”的答案干脆逃避:“不必在讨论上花费太多的时间,教师也要注意适时引导和纠偏。”(P60)《用书》中的“教学建议”则对焦母为什么不喜欢兰芝这个问题是这样说的:“学生可能会有这方面的疑问,也可能会提出其他各种可能的原因,教师应让学生清楚,不管焦母以什么理由嫌恶兰芝,及至将她赶走,都暴露了封建家长制力量的强大和冷酷无情。”(P61)而对焦母嫌恶兰芝的理由分析恰恰能激发学生对文本探究的兴趣,学生只有对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才能深入理解文本,最终把握住问题的根源“封建家长制”,这也符合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注重过程,而不只是注重结果,结论先行。
又如必修5中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练习:“有人认为‘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你的看法如何?请结合全篇进行探讨。”《用书》中的参考答案认为:“这样的思想是有些消极,在历史上也曾引起很多落魄文人的共鸣,但我们不能将这种评价简单化、绝对化,而是要进行深入的理解。联系陶渊明的经历和志向,是可以理解这种态度的。‘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他本不愿出仕,也不适合为官,他不肯降志辱心与士族阶层同流合污,无法将自己融入污浊黑暗的官场生活中去,弃职归田便成为他必然的选择,投身自然才可享受种种人生乐趣,才能寄托心灵,这也正是他执着追求自己理想的一个表现。‘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直率地表达出来,不加任何矫饰,是作者历经人生曲折之后真实而复杂的感慨,饱含着作者从官场退出后的沉痛反思和过来人的切身感悟及深刻体验。”(P39)这样的参考答案似乎没有对“悲观消极的思想”提出明确的看法,其实这也是对课文本身理解不够深入透彻。结合课文第三段最后一句“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的理解,可以看出作者在归隐田园之乐中还包含着对人生短暂的忧愁,仅仅超越了世俗官场、顺应内心还不能获得人生终极的自由与快乐,陶渊明还体悟到要进一步超越死生、顺应自然才能获得人生终极的快乐,第四段中的“曷不委心任去留”、“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正是体现了作者超越死生、顺应自然的观点,这样的理解可能会让人更易于接受。
(作者单位:尤溪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