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片断组合式快速构架文章
2011-12-29成中余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9期
“片断组合”是叙事、写景类文章最常见的构架方式,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其一,材料易选。与“必须选用能体现出一定的时空顺序和逻辑关联的材料”的结构形式不同,“片断组合式”结构所链接的材料往往能够打破时空上的限制,而具有很强的独立性。这就在无形之中帮助写作者扩大了选材的范围和权限,并使之获得丰富文章内容的最大便利。
其二,结构易架。采用“片断组合式”构架起来的文章,通常采用“总—分一总”的结构形式,主体部分切分为三四个片断,片断之间常采用“空行隔开”、“序号标断”或“小标题分领”的方式来界分。这种结构方法不但简单易仿,而且无需在层次间费心勾连,便可以使文章结构呈现出鲜明的建筑美感。
其三,情思易现。采用“片断组合式”构架文章时,由于有大量材料可资利用,叙事、写景又很容易在细节上求得突破,因此,作者可以很好地为抒情议论蓄势、张本,从而使思想情感得到酣畅淋漓的表达。
也正是因为如此,“片断组合式”这种结构方式往往深受广大同学的青睐。可是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同学们又常常会对一些关键环节处置失当,从而使得文章的表现力大受影响。有鉴于此,笔者想就“秋韵”这一作文题,与同行们谈几点关于“巧用片断组合式快速构架文章”这一问题的看法:
一、审题求准
笔者发现,在平时的写作过程中,不少同学审题意识不强,总喜欢一拿到题目就匆匆下笔,并美其名日“抢时间”。殊不知,这种习惯除了能催生出立意离题万里、内容似是而非、思路时断时续的写作顽症外,对写作实践本身实在没什么补益。要知道,一般的作文题往往都是具有提示性作用的,如能根据作文题所具有的内涵上的丰富性和外延上的宽泛性这一特征,在动笔前为自己的思维活动明确一个最合适的发散方向,将对文章意旨的确定与优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以“秋韵”这个文题为例。虽然“韵”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有“①指汉字的音韵②指好听的声音③指风致、情趣”这三个义项,但真正切合题意的只有后两种理解。其中,第三种理解最切合题意,这也是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够认同的。只是,如果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第二种理解其实也是很符合题意的,同时也是最容易为绝大部分同学在不经意间所忽略的。可以想见,如果有谁能够根据第二种理解来命意、行文,就不仅可以为自己的写作活动找到明确的思维方向,而且还可以确保自己的写作成果给人耳目—新的感受。
在选用多义性或隐喻性词语或短语来命制作文题已经成为趋势的今天,我们必须要让自己养成“在动笔前慎思慎选”的良好习惯。
二、立意求新
笔者认为,“审题”其实就是以题意为起点画一条标明思维方向的射线,而立意则是在这条射线的适当位置选择一个位点来标注思维的深度。从这个角度上说,文章立意的高度就完全取决于写作者开掘思维的深度。因此,要想使自己的写作思维有一个明确的走向,使写出来的文章有—个深刻的命意,那就必须在动笔前多进行一些“画射线”、“取位点”的效果比较。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深”的原则,尽可能把写作活动确定在能让读者看到别样风景的方向上,把文章的立意开掘到能让读者感受深刻思想的位点上。
仍以“秋韵”的写作为例。如果从理解②切入,可以具体描写自然界中的风声、雨声、虫鸣鸟叫以及其他物种发出的各种声响,把文章的命意确定在“秋天凄清萧瑟”这一位点上;也可以具体描写稻浪的沉吟、机器的轰鸣、农人的笑语和农畜的欢叫等等,从而把文章的命意确定在“秋天丰收祥和”这一位点上。如果把两个位点上的命意放大成两篇文章,就会发现,它们在格调、境界等方面的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而如果从理解③切入,则只需把自己眼中的秋天所特有的“风致、情趣”具体化,就会发现,此思维方向上有许多位点可供选择:“秋天的寂寥”可以选,“秋天的秀美”也可选,“秋天的成熟”还可选,“秋天的沉稳”仍可选,而“秋天生命的内敛”更可选……至于这几个位点上的命意孰优孰劣,孰新孰旧,孰奇孰平,还是显见的。
写文章当以“求新出巧”为贵,而动笔前的这番发散思考和理性甄别,正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正途,不应轻视之。
三、片断求异
用“片断组合式”构架文章,当然要让典型片断在文章主体部分唱主角。那么,片段怎么来安排呢?笔者认为,以“分类法”搜索、安放之,当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具体的做法就是按照“或时间或空间或品类或属性”的标准,选择并展示几个典型事物或典型场景。举例来说,我们若是要表现秋天的“秀美”,可以从“时间向度”上分写秋晨、秋午、秋夜的不同情味,或初秋、仲秋、暮秋的不同风物;也可以从“空间向度”上分写农田、果园、花园、牧场的美的境况;还可以从“品类向度”上,分写秋山、秋水、秋月、秋风的美的神韵;更可以从“属性向度”上,分写枫叶之色、秋菊之香、秋虫之声、秋山之形等典型印象……著名作家黄药眠兼用多种生发片断的方法,把《祖国山川颂》一文写得大气磅礴,意蕴深长,很是值得大家借鉴。
当然,描述典型片断,最忌为扣题旨而一味求同。笔者建议,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既突出片断之间的共同特质,也适当体现片断的相异特性,以使文章显得灵动而不死板,丰富而不单调。作家刘白羽在这方面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他的《长江三峡》一文,在着力突出三峡“水流湍急,景色壮美”这一共性的同时,又分别对瞿塘峡之“雄”、巫峡之“秀”和西陵峡之“险”作了恰当的渲染,从而使得文章也像“迂回曲折的画廊”那样引人人胜。
四、描写求细
对叙事、写景类文章来说,生动细致的描写是文章的活力之源。但不少同学在写作过程中总是有意无意地忽略这一点,或是以笼统的叙述代替对生动细节的展示,或是在描写过程中不讲究顺序,结果使得文章流于呆板和无趣。反观《金色的秋天》中的一段文字,其给人的感觉就明显不一样:
秋天来到了果园里,柿子弯下腰鞠了一个躬就压得枝头快要折断了,荔枝妹妹太胖了,撑破了衣裳,露出了鼓鼓、白白的肚皮。硕大的苹果挂满了枝头,露出甜甜的笑容,或羞涩。或豪放。秋姑娘来到农田里,玉米可高兴了,它特意换了一件金色的新衣,咧开嘴笑了,露出满口金黄的牙齿;西红柿为了让自己更漂亮,便把口红涂在了脸上;土豆的兴奋度也许太高了,把它那绿色的嘴巴笑破了,露出了黄色的舌头。
这段文字借助于丰富的想象,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侧重从形态、色彩等方面,把秋天果园里的丰收气息渲染得淋漓尽致。不但文字生动活泼,而且秋天的蓬勃生机和丰收气息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具化,实在难能可贵。
五、主体要衬
在平时的写作实践中,我们都知道要把文章中的主体对象尽可能地“突出”出来这一道理。但对究竟怎样才能让“主体对象突出出来”这一问题,却又总是不甚明了。不少人往往只知道有“正面展示”一途,却不知道还有“绿叶衬红花”一径。须知,恰当使用“衬托法”不但可以使主体形象更突出,更丰满,而且还可以使之更具立体感。《秋之美》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春天,肆虐的沙尘暴,让人对陕北大地适宜于人类生存起了怀疑;冬天,皑皑白雪,虽则浪漫,但也显得过分苍凉;夏天,万物争荣,本来不错,但无奈太阳暴晒,雨水稀少。惟有这秋天,天高云淡,五谷飘香,令人心旷神怡,快乐无比。
以上这段文字的作者正是巧借春、夏、冬三季的陪衬,才使得秋天“祥和、安乐、丰收”的特点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才让秋天这个季节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然,运用“衬托法”时,我们应该坚守“衬不宜多”的原则,尤其是在运用“片断组合式”构文容易弱化主体对象的情况下,千万不要犯“喧宾夺主”的错误。
六、拓展要深
在平时的写作过程中,常有人为自己所写的文章“主题不够深刻”而苦恼,特别是在运用“片断组合式”构架文章时,忧虑更重。笔者以为,若能借用相似联想、因果联想、对比联想等方法,尽可能地让文章的意旨立足于对“生命”、“生活”、“生存”等问题的思考上,就能让自己从主题不够深刻的苦恼里走出来。
仍拿“秋韵”一文的写作来说,有的同学通过对秋天植物走向成熟的历程的思考,感悟出“怀揣理想来,为着追求去,才能荷着收获走”这一生活哲理;有的同学通过对秋天独特情趣的生成问题的思辨,领悟了“生命应该用本色构筑美感”这一生命哲学;有的同学则通过对秋天“内敛”性格的深刻分析,理解了“内敛锋芒其实是一种人生智慧”这一生存法则等等。相对于大部分同学对秋天的礼赞而言,这些同学的思想认识明显要深刻得多。
当然,要知道,以上同学之所以能把文章的命意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境界,其实也只是依据了“自然即人生”的道理,恰当地运用了联想拓展的方法。
笔者认为,“片断组合式”为我们提供的仅仅是一个快速构架文章的途径,而不是写出好文章的捷径,更多的写作技巧还需要我们在写作实践中继续摸索、积累。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