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心理障碍激发写作兴趣
2011-12-29钱继华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9期
当前,学生对作文的态度越来越呈现出淡漠化趋势,教师布置作文后,很多学生总是表现出“不得已而为之”的消极态度,敷衍了事,这给我们的作文教学带来很大困难。如何激发学生写作的心理动力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成为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话题。笔者以为,除了要进一步改进作文教学方法外,还须充分了解影响学生写作的心理因素,以便对症下药。
一、自卑心理
每一位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写出令人赞不绝口的佳作,但多次失败的经历使他们感到自己天生不是写作的料,自娘胎里出来时就缺少写作细胞。这种自卑心理大大影响了他们的写作兴趣。
这就要求我们多为学生创造成功机会,让他们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动机能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成功是兴趣的支柱。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会产生良好的写作兴趣,从而克服心理障碍。学生作文中总会有一两个亮点,如善于感悟生活,善于抒写真情,构思独特,语言优美……这些都应成为我们帮助学生树立自信的凭据。运用好这些凭据,让学生看到自己努力后的成果,从而树立自信,并心甘情愿地去付出。反之,对学生作文求全责备,只会把他们逼进自卑的死胡同而不能自拔,也只能使作文教学陷入困境。
新学期伊始,笔者从原语文老师那里得知某同学是个典型的“偏科”,语文特别是作文极差,话都说不周全。第一节作文课,作文交流时笔者就请该同学读自己写的作文片段,他站起来后,头埋得老低,怎么也不敢读,在笔者再三“哄骗”下,才终于肯读,但声音很低,勉强读完已面红耳赤,其他同学都在下面窃笑。笔者实在不忍心再伤害这颗脆弱的心灵,于是很真诚地点评了作文中的一两个亮点,笔者分明看到那个同学眼中流露出感激之情。打那以后,该同学写作文很投入,写作前总要去找相关的作文加以模仿,写作后也要拿好同学的作文来欣赏,发觉自己的不足后,总要对自己的习作修改几遍。看到他如此努力,笔者也总不忘在他作文上写几句表扬或鼓励的话,有时还把他的作文作为例文分析。经过不断鼓励,该同学逐渐从自卑的阴影中走了出来,能坦然面对成败,还经常主动找老师讨论他作文的得失及改进措施,并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写作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
因此,教师要做一名成功的赏识者,要关注学生每一点细小的进步。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学生一旦接受到被重视、被赏识的信息,便会立即点燃希望之火,进而产生极大的热情。
二、害羞心理
学生写作时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顾忌,担心自己心灵深处的“隐私”被人窥视后,会遭人耻笑,因而不敢讲真话、抒真情,写出的作文往往或空洞无物或无病呻吟或矫揉造作。《语文课程标准》一直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写作教学就应该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为此,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首先要“蹲下身来”设身处地地与学生交流,对学生不成熟甚至不正确的认识予以理解和宽容,避免一棍子打死,使他们本来就脆弱的心灵再受伤害;对学生鼓足勇气讲出心理话的行为要充分肯定,从而树立起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以“我”为主,从“我”出发,倾吐“我”的心声,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我文抒我情”。
记得有一次笔者让学生写自己的父亲,目的是训练学生细节描写的能力,要求选印象深刻、震撼自己心灵的材料,重点刻画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及自己的心理。这本来是一个非常容易的题目,然而,很多同学绞尽脑汁、迟迟不肯动笔。于是,笔者问一位同学为什么不写,该同学答道:“我父亲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没有令我心灵震撼的事情可写。”笔者笑着说:“那你就如实刻画这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形象,刻画得越真实,你的作文就越成功,农村孩子的父亲有几个不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正因为他们老实巴交才更可爱,这没什么丢人的,为什么不好意思写?”那个学生还是显得有些为难,低声说:“真没东西可写。”笔者严肃地说:“你撒谎!今天我见到你父亲与你们班主任相见的那一幕了,你父亲大概平常没有抽烟的习惯,也没想到会遇见班主任,因此身上没带烟,见到班主任,他手足无措,慌忙把从里到外的口袋搜了一遍,里面衣服的破棉絮露了出来,当时站在一旁的你眼神很不寻常,你老实告诉我,那一瞬间你想了些什么?”在笔者的追问下,该同学不好意思地说:“我首先感到父亲丢了我的脸,怕老师同学会为此瞧不起我;其次是感到父亲生活得很不容易,自己不认真学习对不起父亲;另外还下定决心要改变贫穷命运,让父亲出人头地。”笔者开心地笑了,对他说:“这不是一个很好的作文素材吗?你刚才说得不是挺好吗?就把你说的写下来,一定是篇好作文。”后来笔者把这位同学的作文修改后当作范文读给大家欣赏,并引导大家要做一个诚实的人,要敢于把这些让自己“丢脸”的事情写进作文。于是涌现出了很多佳作,有的同学写自己闯了祸,被村子里的“泼妇”骂了一些恶毒的话,父亲低声下气地去赔礼道歉;有的写父亲为让“我”能上好一点儿的学校,四处求人,遭人白眼……
青少年强烈的自我意识使他们担心自己写实事、抒真情会被人笑话,于是写作时瞻前顾后、畏首畏尾。试想颤抖的笔怎能写出好文章?而老师一旦帮他们扯下“怕丢人现眼”这块遮羞布,他们就会文思泉涌,写出真实、细腻、感人的文章。
三、畏难心理
作文是一件艰苦的事情,无论是“读书破万卷”还是“吟安一个字”都包含一个“苦”字。高尔基慨叹自己的写作生活时经常引用某位诗人的话说:“世界上没有比语言的痛苦更强烈的痛苦了。”的确,积累、立意、构思、表述、成文、修改等写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付出心血。所以,作文成了许多中学生惧怕的学习内容,教师必须帮学生解决这些难题。
学生写作最大的困难是无东西可写。的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心中无怎么写得出?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积累。
首先,要让学生学会感动,并引导他们及时捕捉住每一次感动。其实,学生的生活中不乏许多感人的瞬间:一句体贴的叮咛,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真诚的帮助,一段真挚的友谊……这些具体而微的细节,如果没有一颗敏感的心灵,就不可能将之珍藏在记忆中,如果没有情感的润泽就会变得黯淡无光。教会学生去抓住这些让他们内心一热、眼睛潮湿的小事,必须让他们练就一种基本功,那就是学会感动,学会感恩,学会以一颗细致入微的心去体味周围的一切人、事或自然。比如,欣赏高考作文“妈妈啃我吃剩的西瓜皮”这一感人细节时,笔者就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类似的细节,并回忆自己当时的感受。于是有一位作文水平不太出色的同学写了这么一段:
妈妈背对着我,手里拿着我吃剩的骨头在使劲地啃着,瘦弱的肩膀也随之颤抖着,昔日的青丝已多了几根白发,在白色的目光灯下,不安地颤动着。
那一瞬间,我看到了妈妈的苍老,因为要供两个上高中的孩子原本不富裕的家已日益显得拮据,爸爸又在相隔千里的北京打工,家里的重担都落在了妈妈身上,但她毫无怨言,说她虽然苦,可孩子们懂事就行。
妈依旧站在那里啃着啃我吃过一遍了的骨头,而我却不敢出声,我怕妈妈被惊动,我不敢面对那份尴尬。泪就这么顺着我的脸颊肆意流淌,无声无息地滴落在我手中的那份成绩单上,一滴一滴,一片一片,慢慢地润湿了纸,也淋湿了我的心。
一个学生如果对生活有了深刻的感受,当他意识到写出自己的深刻感受是一种“需要”而且也不是一件难事时,那么,他还会怕作文吗?还会对写作不感兴趣吗?一个学生如果对生活有了深刻的感受,情感在激荡,思想在奔驰,那么,在写作时,他更多考虑的是如何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不会受什么写法技巧的束缚。这样,写出的文章还会是模式化的吗?一个学生如果对生活有了深刻的感受,思维新颖,思想深刻,语言又怎么会平淡呆板?
其次,引导学生追寻信息的“足迹”。当今社会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身边处处皆信息。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充分利用信息这把充满智慧的钥匙,为学生打开“快乐作文”之门。笔者在教学生写状物类的作文时,没有讲解作文的结构和写作方法,也没有让学生直接动笔写作。而是请学生在写作之前先收集关于植物的所有资料,可以上网查询、收看电视节目、翻阅课外读物,也可以向家长咨询。上课的时候,请同学们进行信息交流。由于事先掌握了一定的信息,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的学生讲述自己和某种植物之间的故事;有的学生向大家介绍某种植物的产地、外形及种植方法;有的学生则将网上查到的关于某种植物的传说或是得名原因讲给大家听。这些资料在学生心中形成了一个大容量的信息库,当他们准备写作的时候,完全从自己的情感喜好出发,从丰富的资源中有机提取、优化组合、精心加工,而后进行再创造,自然能写出比较令人满意的文章来。
教师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学生写作时的困难,使学生有物可写,有感可发,自然就解决了他们的畏难心理,让他们由“厌写”变为“乐写”。
因此,心理决定成败。只有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有了浓厚的兴趣,自然会入迷;入了迷就自然会勤奋、有毅力,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啦:泰州市秦兴第四高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