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心灵在读史中升华

2011-12-29张洁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9期

  中学语文教材中精选了大量的历代名家名作,应该能引起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并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可是传统文言文教学的“认读和释义”模式,往往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其内心情感需求,从而使他们逐渐丧失了学习热情;再加上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在相当程度上抹杀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主动性。在推行素质教育、实行新课改的今天,文言文教学模式的改革更是刻不容缓。
  《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以大量的个人传记组合而成的宏伟历史巨著,无论在中国史学史还是在文学史上,都堪称一座伟大的丰碑。这些历史人物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从事着各不相同的社会活动,共同组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物画廊。屈原、廉颇、蔺相如、项羽、刘邦……他们在给予我们历史知识的同时,更赋予我们丰富的^生体验。
  在执教这一单元的课文时,我做了一些教学调整和尝试:
  1.指导学生自读自学,自己动手解决阅读中的障碍,培养阅读文章的自主性、独立性。认读和释义是阅读初级阶段必要的环节,知识的积累、语法的讲解也是不可忽略的。
  2.在学生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挖掘每一篇课文的特色,力求从不同角度解析课文,避免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扭转学生对文言文的厌学情绪,提高其学习兴趣。
  3.选出文中的精彩段落,加强对学生的诵读指导。一则强化文言文知识,二则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三则有利于感悟历史人物的魅力。
  4.辅以课堂讨论或练笔的形式,使学生更全面、深入、客观地理解历史人物形象,达到既鉴赏文章又升华心灵的目的。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可以从人物对话切入。如“秦廷斗智”一节,蔺相如有时语气平和、谦恭有礼,使对方放松警惕;有时直言斥责,有理有据;有时态度坚决,分析利害;有时怒不可遏,以死抗争……词锋犀利,刚柔相济而又轻重得当。他那种能言善辩、智勇双全、不畏强暴、报效祖国的精神,在学生的品读中充分地显现出来。后来学生在对联写作训练中表达了对他的敬仰:怒发冲冠,贱舍人秦廷抗礼归完璧;狂澜力挽,贤大夫渑池拒辱振国威。
  《屈原列传》也可以抓住渔父和屈原的对话,加深学生对屈原伟大人格的认识和理解。这一部分在写作上的特点是“寓议于叙”——形为记叙,实为议论,从二人不同价值观、人生观的争论中,突显屈原宁愿葬身鱼腹,也不愿同流合污、苟且偷生的高洁品格,宁愿葬身故土,也不肯图谋私利、效忠他邦的爱国精神。同时我还将屈原放在历史的长河中,让学生归纳和他有同样高洁品格的历史人物,学生在“这些人物正是我们民族不弯的脊梁”的结论中得到心灵的升华。
  在《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的教学中,我选取了修辞的角度,从“衬托”这一修辞手法人手,文中信陵君的“礼贤下士”与侯赢的智慧忠诚互相映衬,魏王的刚愎自用、目光短浅、胆小怕事,则反衬了信陵君的远见卓识、不畏强暴。读完全文,一个仁而下士、急人之困、从善如流、虚怀若谷、勇于改过、严于律己的形象跃然纸上。学生怎能不从中受到其人格魅力的感染呢?
  《报任安书》展示了司马迁的生死观,一个身受极刑的人没有选择“舍生取义”之路,而是忍辱苟活,为什么?这是学生很不理解的问题。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们理解了他,并被他那种将个人价值置于历史长河中来考量的阔大精神境界震撼了。基于对生命和事业的崇高信念,基于对历史杰出人物历经磨难而奋发有为的事迹的洞察,司马迁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矢志进取的道路。最终超越了“死节”观念的束缚,而选择了一条更能考验一个人精神和意志的布满荆棘之路。
  这一点给最后冲刺阶段的高三学生以精神鼓舞。在有关“如何看待中华‘死节’观”的课堂练笔中,有的学生写道: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殉节之人屡见不鲜。屈原不与俗臣同流合污,不忍坐观社稷灭亡,自投汨罗;关天培视死如归,奋力抗英,牺牲在炮台之上;刘胡兰怒斥敌人,严守秘密,血洒刑场……他们的死是那么的壮烈,那么的从容,为了心中的信念,死得那么悲壮,那么安详……在壮烈、从容、安详之间,看,美丽在悄悄绽放!
  德国学者克林伯格指出:“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标识。”实际上,“对话”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与学生个体、教师与学生群体、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讨论被称为显性对话。个体与个体心灵、个体与文本、个体与文本作者、个体与文本编者之间的对话被称为隐性对话,它发生在思考者的内心世界。可以说,阅读教学就是在显性对话与隐性对话中交互进行的。
  一篇课文,它的价值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承,更重要的是学习者从中得到人格、气质和修养的濡养。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给学生营造一个良性的语言环境,而不是代替学生自身阅读。因为,真正的对话是学生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这种对话是一种精神的交流,是心灵的碰撞。
  回顾以往的文言文教学,我也常以知识点的积累、语法的讲解为目标,而抑制了学生的主体性;只注重“显性对话”,却往往忽略了文本中蕴涵的情感价值,忽略了学生与文本的“隐性对话”,造成了教师费力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专注性差的尴尬局面。
  通过这次有意义的尝试,我和学生们都由衷地佩服古人的执著精神。读史不仅可以知古今、辨是非、明善恶,还可以省自身、养性情,更可以使自己的灵魂在与先哲的对话中逐渐得到升华!
  
  (作者单位:中关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