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点拨的要领

2011-12-29尹伟东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9期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于是,教师在课堂中恰到好处运用点拨的方法,提升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诚然,教学设计是艺术,而教学点拨更是艺术。设计是预设,点拨是生成。预设易把握,生成难驾驭。若教师能把课堂点拨以艺术的形式呈现给学生,那么学生就会在求知的海洋里架起一叶轻舟,载着扇动淡淡墨香和涌动浓浓情感的文字远航。那么教师在课堂该如何进行点拨呢?
  
  一、点拨要做到三度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艺术化点拨,犹如能促使学生的思维放出火花的助燃剂,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要运用好点拨这一教学手段,使其真正发挥作用,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把握点拨的最佳限度。
  
  1.点拨要有限度。我们经常见到有些教师虽然在课堂也运用点拨,但往往点拨得不得要领,点不到要害处,起不到真正的作用。点拨没有限度,随意性极强,有时点拨不着边际、不知所用,导致课堂上本末倒置。课堂上必须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因为这些词句“不仅有显示题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约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学生搞懂了这些词句,对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在教授《春》时可选择重点段、重点句进行点拨教学,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方训练、综合分析。这样做意义很多,抓住了重点段落,就抓住了主题,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也就能达到牵一发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课堂点拨力求点拨出语文味来,即真正使学生品味语言或把学生引向语文审美阅读的轨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2.点拨要有广度。课堂点拨虽是画龙点睛,要求教师语言简洁精当,但也不能因此而拘泥于某个问题蜻蜓点水点到为止。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及时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因此教师的点拨尽量要做到有一定的广度,可以是背景知识的拓展,相关内容的引申,也可以是思路的角度变换,一句拓展,也许就会使学生发现思维过程中的“别有洞天”。如宁鸿彬老师执教《我的叔叔于勒》时,曾设计一问题:给课文另拟标题,并尽量陈述理由。课上交流时,学生纷纷亮出了“可悲的于勒”、“于勒的变化”、“家里人与于勒”等标题。宁老师说:“刚才你们拟的标题大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于勒身上。课文除了写于勒,还写了好多人。可以打开思路,从别的角度拟题,使标题更加丰富。”一句点拨,学生灵感奔涌,答案精彩纷呈。
  
  3.点拨要有深度。学生读书浅尝辄止、就事论事时,教师画龙点睛般的点拨往往能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层,以促进知识理解的深度和思维训练的力度。某老师讲《山中访友》一课时,学生问到:“老师,既然大自然的一切都是‘我’的朋友,‘我’为何还要摘一朵小花插在头上?花不会疼吗?”这个问题是教师始料不及的。教师没有仅从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这个角度加以否定,而是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充分讨论,从情感上进一步体验,得出了“摘花行为”理虽不该,却“情有可原”、“情不自禁”。这样就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我”对大自然的热爱而忘情。
  
  二、点拨要讲究三式
  
  课堂点拨,是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智慧的重要体现之一。因此点拨必须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针对不同情况采用相应的点拨方法,从而使点拨真正画龙点睛,出神人化,以助学生突破障碍,使之思维加快,语言表达更流畅。
  
  1.辅助式点拨。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因学识、智力水平或努力程度等原因,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显得力不从心时,就需要教师助一臂之力,使之较好地解决疑难。例如,在讲完《扁鹊见蔡桓公》一文后,若让学生单独归纳本文的寓意,则会有一部分学生无法完成。此时,教师可以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体味:“蔡桓公因多次不听扁鹊的忠告,以致于病人膏肓,无医药可救治而死,这给了我们一种什么样的启迪?”这样,学生就会从相应的角度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较好地揭示出该文正确的寓意。
  
  2.迂回式点拨。即运用旁敲侧击的方法进行点拨,也就是教师不直接点明,而是间接地用侧面的、暗示的和曲折的方式进行点拨;或以言在此意在彼的方式进行启发;或在问题的峰回路转处巧设标志,使其洞天迭出、曲径通幽。如是,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找到与之有联系的相似点和相关点,从中受到启发,展开联想,产生灵感,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例如,讲《纪念白求恩》这篇议论文中的记叙特点时,可首先引导学生回忆陆定一的《老山界》一文,该文记叙了红军战士克服艰难险阻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它有时间、地点以及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其次,再引导学生阅读《纪念白求恩》一文中的记叙是否与其相同。这样,学生就会茅塞顿开,议论文中记叙的特点得以深刻理解——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记叙则是简洁扼要,是为议论服务的,是议论的事实论据,不同于记叙文中详细的记叙。
  
  3.发散式点拨。这是教师以某一教学内容为中心,进而引发出与之相关的教学内容,即由某一点向四周辐射开去的点拨方法。如在指导初一学生写作记叙文时就可运用此方法,以利于学生想象的驰骋、思维的扩展延伸。记叙文不外乎写人、记事、状物。写人,要写出那人说些什么话,做些什么事,头脑里想些什么,即把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一应俱全地写出来;记事,即要写出事情在什么时间和地点发生的,怎样发展,结果如何;状物,要写出那事物是什么样子或外表有什么特点,或它的构造怎样。如能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并能准确地加以修饰,就是一篇比较完整的记叙文了。通过发散点拨,能使学生想得更多,思维呈辐射状态,从而培育其思维的发散性、广阔性、灵活性等优秀的思维品质。
  
  三、点拨要关注三处
  
  适时恰当的点拨,既可以帮助学生拨正思维航向、点燃智慧火花、激发创造潜能,又可以使语文课上得有文味、有情味、有趣味、有余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处留意美、创造美——即抓住契机,恰切地进行点拨。
  
  1.点在盲点处。学生的智力发展呈现出不均衡的态势,在某一区域,由于认识水平、认知范围、思维发展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学生的知识结构中会出现空白区,即盲点区。在强烈的求知欲和迫切的意念驱动下,学生会形成一种亢奋情绪,竭力寻找清除“盲点”的途径和方法。教师应在活动多变的课堂流向中捕捉时机,积极把握学生这种高涨而不能持久的亢奋情绪,选择知识点,巧妙点拨,帮助学生扫除障碍,变“盲点区”为“亮点区”。如在学习寓意含蓄的课文时,面对陌生的作者、奇特的构思、深邃的意境,学生往往会产生欲罢不能却无从下手的心理。教师应抓住这个有利时机进行点拨,使学生迷惑不清的思路条理化、清晰化。如教学《故都的秋》一文时,学生对三四十年代的散文知之甚少,对郁达夫散文的独特风格更是不甚了解,“盲点”自然形成。这就需要教师作适当的点拨,使学生了解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由来及其独特的“秋味”。正如别林斯基所说:适时的点拨“开通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自觉地掌握了知识,使他们发展了积极的思维”。
  
  2.点在瓶颈处。教学中,在新知识出现的时候,学生的理解常常会走入歧途,思路堵塞。这时,老师无需兜圈子让学生猜谜,而应在充分肯定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同时,要及时巧妙地打通“瓶颈”,使课堂流程回归顺畅。如某老师在教学《木兰诗》时指出以下句子让学生翻译: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当学生把这一句理解为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时,老师马上点评:按一般翻译文言文的方法,你理解得很不错了。可是这一句就有出入了,你想知道吗?好,今天老师就向你们介绍一种特殊的修辞方法——互文。这句的意思是:到各处集市备办鞍马等战具。这里,老师的“点”,肯定了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认识,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贵的是老师抓住学习新知识的最佳时机轻巧一“拨”,把学生引向学习“互文”这一修辞手法上来。突破了这个难点,学生就会很顺畅地利用工具书和书下注解理解全文内容了。在老师讲解清楚这一知识点后,又让学生翻译: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接下来,让学生自己在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并翻译。
  
  3.点在偏差处。现在的中学生虽然思维活跃,反应敏捷,但是毕竟处于心理多变的青春期,加上所学知识的局限性和不稳定性,对事物的判断往往过于简单,或失之偏颇,甚至作出错误的结论。这时教师就应抓住时机,积极引导,拨动学生善感的心灵,让他们获得正确的知识和思维方式。在分析课文时,许多学生撇开有关材料去分析具体内容,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如教学《风景谈》一文,讲到第三幅风景时,一些学生对公园里“西装革履旗袍高跟鞋的一对”理解不明确,有的说现在不是提倡美化生活吗,生活得美一点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有的说难道延安就不许谈恋爱?在空闲时间一定要看书吗?学生的这些想法显然是十分幼稚的、单纯的、脱离作品写作背景的。他们没有认真分析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没有十分明白当时火热的战斗生活所特有的政治气氛。就此,有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1.当时延安处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之中?2.作者为什么要写作本文?要借公园里的一对来写这个画面?经过分析讨论,学生迷茫的思绪自然而然地被调转到正轨上来,学生在明确知识点的同时,也得到了正确思维的训练。
  总之,点拨教学是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贯彻素质教育方针,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效方法。要运用好点拨教学,关键在于抓住最佳时机,指点迷津,拨清方向,拓展视野,启发思维。点拨时机有时是稍纵即逝的,这就需要我们善于发现和把握。点拨需要教师的机智、教学经验和充分的备课。愿我们语文教师都象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不要让任何一颗心灵的火药未被点燃,而要点燃每个学生的希望。”
  
  (作者单位:象山县西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