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解决学生信息技能的差异问题

2011-12-29戴绍

成才之路 2011年12期

  摘要:信息技能已成为当今信息社会中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基本技能之一。笔者针对学生信息技能差异现象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信息技能差异产生的原因、忽视这种差异会产生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信息技能;信息素养;分层教学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类已经步入了一个崭新的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在人们各种信息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渗透到我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已在职校以上的各类学校各专业中作为基础公共课程开设,这说明信息技能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成员工作、学习、生活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技能。这就对每个公民尤其是青少年提出了新的要求,能够利用计算机对所需信息进行获取、加工等技能,已成为每个公民必备的信息素养。因此,自《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以及相关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下发以来,各地区有条件的中小学积极响应,纷纷为学生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
  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其教学内容具有基础性、普及性,是每一位心智正常的学生都能接受和掌握的。但笔者两年来在职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活动中,明显地感觉到学生的信息意识、知识水平、操作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特别是职校各专业起始年级的学生中,这种现象尤其突出,这就给课堂教学无形中增加了难度。如果教师忽视学生信息技能的差异,将不利于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培养和信息技能的个性化发展,甚至在教学上事倍功半。
  下面,笔者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结合学生在中小学阶段信息技术的学习情况,就如何解决学生信息技能存在的差异,提高学生信息技能的整体水平谈一些个人观点。
  一、学生信息技能存在差异的原因
  造成学生信息技能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三方面:一是信息技术教育环境不同,二是家庭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影响不同,三是学生自身对信息技术的爱好程度不同。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各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的情况、教学要求不同,是造成目前中小学生信息技能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我国是一个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教育大国,各省市之间、城乡之间、甚至同一地区相邻的各校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都有较大的差距。开展信息技术教育,需要投入资金进行计算机等教学设备的配置,如果没有计算机而进行这门学科的教学,其教学效果几乎为零。而我校目前起始年级招录的新生往往来自不同的初中,加上招生门槛极低,学生来源相对复杂。各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环境、教学要求存在差异,造成部分学生接受到较好的信息技术教育,部分学生甚至从未摸过计算机。
  第二,家庭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是中小学生信息技能存在差异的另一主要原因。部分家庭认同“接受信息技术教育有利于孩子未来发展”,为培养孩子的特长,购置了计算机,有的甚至利用假期送孩子上各种电脑培训班学习电脑知识。这些学生受家庭熏陶,耳濡目染,加之在校外受到计算机操作训练,对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大部分知识已掌握得八九不离十,这相对于没学过电脑甚至没摸过电脑的同学来说,是一种明显的差异。
  第三,学生个人对信息技术感兴趣的程度是中小学生信息技能差异形成的第三个主要原因。随着因特网的日益普及,一部分学生被网络虚拟世界的神奇强烈地吸引,为了进入其中,他们学习了不少计算机知识;一部分学生则对计算机、网络、应用软件本身感兴趣,而成了电脑狂热爱好者,他们当中有的对计算机某种应用软件或某些技能的熟练程度甚至超过自己的老师。因此,对于信息技术这门与众不同的学科来说,平时动手实践活动多的同学在课堂中必定占有优势,不喜欢动手、操作技能差的同学便处于劣势。
  二、忽视学生信息技能差异产生的几个问题
  1. 阻碍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当中往往忽略已经具备一定信息技能的学生的个性需求,例如在教学时只按照教材内容组织教学,以完成教学内容为目标,没有任何知识拓展;先入为主地认定学生是初学该课程,其信息知识和技能水平均为零;要求所有的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布置的任务。这些都会造成在一学期,甚至整个学段的时间,部分学生的信息技能未获得进一步发展。部分学生有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电脑课什么时候学新内容啊?教材上的内容我全都会了呀!这就提醒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应当重视这一部分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发展。
  2. 忽视操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差异
  技能按操作的性质和特点,可分为操作技能和智力技能。操作技能是通过练习形成和巩固起来的符合法则的随意运动方式,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实现的活动方式。按照《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要求,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不仅是教会学生操作计算机,另一方面是使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去收集、分析、处理、应用信息。学生在系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之前所表现出的信息技能差异,侧重于操作技能方面。而对信息的重新组织、分析利用的过程是一个智力技能活动的过程。学生的操作技能强,不一定相应的智力技能就强,忽视学生智力技能的培养是当前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一个较普遍的问题。
  3. 部分学生失去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目前,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尚未列入升学考试科目,大部分学校信息技术课时设置少,甚至有少部分学校的电脑室只是一种应付检查的摆设,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也无硬性要求,再加上初中、高中升学压力大,所以有的学生不重视该课程的学习。特别是部分计算机基础较弱的学生,在课堂实践时面对计算机不知所措,而周围的同学又在忙着完成自己的任务,巨大的反差将会引起他们心理上的焦虑,如果这部分学生不能得到及时、重点的辅导,久而久之,他们对于计算机的兴趣就会消失,甚至转向拒绝。
  三、提高学生信息技能整体水平的策略
  1. 提高教师自身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全面认识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学科,其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同其他文化基础课程都有较大区别,可以说信息技术教育当前正处在探索、研究当中,信息技术课的一些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正在成为文化基础课的先导,很多学科都在努力实现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从某种意义上讲,信息技术课教师处在教学改革的最前沿,但目前部分信息技术课教师缺乏对本门课程的整体、全面的认识,只强调学生的电脑操作能力,忽视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因此,我们要充分结合网络教学平台优势,结合当前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一步优化我们的教学效果。
  2. 分层教学,促进学生共同发展
  分层教学法有时也称为分层目标教学法,就是针对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非智力因素和学习成绩等差异,因人而异,分层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施以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以求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所有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的一种教学法。面对学生之间信息技能的差异,根据充分的调查,教师可以班中相似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及兴趣爱好的同学为同一个层次,依据实际情况将整个班分为基础层和提高层两个层次,结合任务驱动法组织教学,先基础,后应用。
  3. 促进学生操作技能与智力技能和谐发展
  学生完成了基本内容的学习,就可以让他们开始设计任务。在设计过程中,还会碰到没有学到的知识,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属于个别学生的问题,则要单独辅导。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还需要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例如用Word制作电子板报,学生要具有一定的Word软件操作技能,对版式的设计、美化要有美术基础,还需要语文知识,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综合等技能,这些都属于智力技能范畴。
  4. 创设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课程可以很容易地营造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每堂课的教学内容不必安排得太满,应该给学生留下一些“自由活动”时间。学生可以自主学习计算机知识,上网阅读网站上的新闻,欣赏网络上内容积极的影片,甚至可以玩一些益智游戏。通过这些活动,会使那些刚接触计算机的学生在玩中认识了计算机,并掌握了基本的操作,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获取知识。同时还可以采用竞赛法、作品展示法、师生互评法等,使每一个学生融于课堂,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
  5. 加强课外辅导与课内的协调
  《教育学》中明确指出:“可以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不同要求,进行个别辅导。”从某种意义上讲,这“针对”就是进行辅导的指导思想,这“个别”就是辅导必须分层。所以,只有在课内注意发现问题,才能在课外辅导时有针对性地给基础差的学生查漏补缺,为优生“开小灶”。
  6. 成立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特长
  通过成立信息技术学科兴趣小组的形式,将部分信息技术兴趣浓厚、信息技能水平较高的学生组织起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研究性学习。让他们学习比较高级的计算机知识,给出一定的有实际用途的任务,如学习网页制作,负责本班级的主页制作与维护等。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茂名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