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形象思维法”在高中基本体操教学中的运用
2011-12-29徐献英
成才之路 2011年12期
摘要:“形象思维法”教学模式是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的一种模式,该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以教师引导为主导,学生发展为主体,积极倡导‘实中求活,动中求乐’的教学理念,运用分段教学手段来加以实现”。在尝试运用中,“形象思维法”教学模式是健身操、广播操教与学的一种速效方式。本文将论述“形象思维法”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试验过程的探究与思考。
关键词:形象思维;健身操;广播操
一、引言
《新课程标准》对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它不仅着眼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方法,还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健身习惯。体育教学要与其他措施密切配合,在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参与意识以及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终身锻炼的习惯。
二、实验结果假设
第一实验:分段教学优于连贯教学。
第二实验:分段教学的分段量是平均分段优于先多后少的分段。分段教学是将要学的一套健身操分成前后两段,第一课时学前段,第二课时学后段。连贯教学是第一课时将整套健身操全部教给学生,第二课时重新复习。分段量是指将整套操分开的一段数量。平均分段是将一套操的10节平均分成前后各5节。先多后少的分段是将一套操的10节分成前6节和后4节。
三、实验案例
1. 时间
第一实验: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共3课时。
第二实验: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共3课时。
2. 对象
第一实验:我校高一全体女生10个班,共230人。用整体抽样的方法抽取6个班为实验(1)组,4个班为实验(2)组。根据中考体育成绩得知两组学生在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方面无显著差异。
第二实验:我校高一级段8个班和高二级段2个班的全体女生,分成16个组,共280人。用整体抽样的方法抽取8个组为实验(1)组,另外8个组为实验(2)组。
3. 实验方法及具体步骤
本文实验是通过电视媒体,运用形象思维理论,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学习健身操和广播操的实验。两个实验是探索教与学的最佳尝试方法。为防止“霍桑效应”,两次实验均采用双盲实验,两次实验均由我授课。
(1)第一实验。
①动作:健身操一套,共16节操。难度适中,录像中以边讲解边示范的形式出现。
②教学方法与步骤。
实验(1)组:将16节动作分成前8节和后8节,分段教学。按录像带的示范和讲解模仿学习。
1)教师讲解学法:a.把电视当成镜子,动作方向与之一致。b. 自己认为难度小的动作就上下肢同时模仿,难度大的动作上下肢分开模仿。c.记忆动作时,可记节拍,也可记音乐的变化。
2)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播放6遍前半套健身操的动作。第二课时播放1遍前半套健身操的动作;播放9遍后半套健身操的动作;播放3遍整套健身操的动作。第三课时播放2遍整套健身操的动作后再进行考试。(共12遍)
实验(2)组:16节健身操,按录像带的示范和讲解连贯模仿学习。
1) 教师讲解学法:同实验(1)组。
2)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播放5遍整套健身操的动作;第二课时播放5遍整套健身操的动作;第三课时播放2遍整套健身操的动作后再进行考试。(共12遍)
③考核。
1)考核的意义:培养学生互相评价水平和体育教学的综合效益。
2)考核标准: a.满分为10分。b. 做动作时背向电视,回头看一次减0.2分。c.衔接错误:小错减0.2分,大错减0.5分。d. 动作不到位减0.2分(每1节)。e. 动作不协调减0.2分(每一节)。f. 动作完全错误减0.5分(每1节)。g. 动作优美无错误加0.2分(全套)。
3)考核办法:a.每个学生既是运动员也是裁判员。b.1人做动作,3人~6人做裁判。(因各班人数不同,分别裁判不同的动作) c.主裁判是老师,在考核中若裁判员未发现运动员的明显错误,将对裁判员扣实习分。如表1:
(2)第二实验。
①动作:全国第三套中小学广播体操(舞动青春),共9节。录像中的动作就是按碟片中播放的动作。
②教学方法与步骤。
实验(1)组:9节操,分前5节,后4节跟随录像分段学习。
1) 教师讲解学法:同第一实验的实验(1)组。
2)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播放8遍前5节。第二课时播放1遍前5节,9遍后4节。播放3遍全套广播体操。第三课时放2遍全套广播体操后再进行考试。(共14遍)
实验(2)组:9节操分前5节,后4节跟随录像学习。
1) 教师讲解学法:同实验(1)组。
2)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播放8遍前5节。第二课时播放1遍前5节,9遍后3节,播放3遍全套广播体操。第三课时播放2遍全套广播体操后再进行考试。(共14遍)。
③考核。
1) 考核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忆动作的水平。
2) 考核标准:a.满分为10分。b.衔接错误:小错减0.2分,大错减0.5分。c.动作不到位减0.2分(每一节)。d.动作不协调减0.2分(每一节)。e.动作完全错误减1分(每一节)。f.与音乐不合拍减0.2分(每一节)。g.动作优美加0.2分(全套)。
3)考核办法 a.考核时只听录音,不看电视。b.裁判员由外请老师担任:一人考核动作质量,一人测试记忆动作水平。c.4人一组同时做动作。如表2:
四、心得
1. 分段教学优于连贯教学
2. 平均分段教学优于先多后少的分段教学
分析:通过t检验结果证明,第一实验,分段教学优于连贯教学。第二实验,平均分段优于先多后少的分段。
3. 成套动作技能的形成与学生观察能力和兴趣的培养
观察是一种基本的认识活动。学生在观察第一遍动作时,只看到了动作的大概轮廓。此时的观察只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开始表象的积累,这时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教授学生观察的方法,抓住动作的基本特征和内在联系,即动作的方向、幅度、位置、节拍等,学生再一次进行观察加模仿时,形象思维法也就开始了,头脑中就初步建立了动作表象。通过多次有目的的观察,就能在不断地把自己的动作表象与电视中的表象进行比较,纠正不正确的动作。从心理变化过程来说,这是形象思维的继续,逐步在头脑中建立准确的动作表象,直至部分以至成套动作技能的形成。每一次观察与模仿都是在纠正错误动作与建立正确与动作中进行的。这时教师适时地鼓励与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观察能力产生了信心,有了再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两个实验的第一课时,学生都是不加模仿地看第一遍示范动作(尽管老师提示可跟随电视做动作),而第二课时看第一遍时,所有学生都是在模仿中进行观察的。从学生的神态、表情可以看出,学生已对此产生了兴趣。较多学生回家愿意跟随电视台的其他健身节目进行锻炼,遇到困难后会来找老师咨询。这说明学生只要产生了兴趣,就能进行自我锻炼,从而逐步养成锻炼的习惯,培养自我锻炼的能力。
五、结论
1. 准确动作表象的形成是形成成套动作技能的基础
在动作形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运用“形象思维法”获得准确的动作表象,因而观察力形象思维的发展又为学习新的动作提供了条件。
2. 成套动作技能的形成与记忆水平的高低成正比
在有一定时间进行强化记忆和安排学习动作数量的前提下,分步复习之所以优于集中复习,分段教学之所以优于连贯教学,其原因在于动作信息量适中,未形成信息拥挤,又有一定的强化记忆时间,所以效果好。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