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童声合唱教学中的音乐素质培养
2011-12-29张妙如
成才之路 2011年12期
摘要:合唱教学是小学甚至中高年级音乐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童声合唱正是所有合唱中最萌芽的阶段,随着现代化教育面向全面素质化的发展趋势,对于培养新一代具有音乐素养的新新人类来说,童声合唱这门综合艺术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它对学生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对音乐的审美能力、集体合作能力,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一种互相配合、互相协作的集体艺术,也是反映一个学校、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国民教育水平的重要方面,更能体现出一代少年儿童的素质和精神面貌。
关键词:审美意识;合作能力;舞台实践
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童声合唱是合唱教学的启蒙阶段,也是最关键的阶段。童声合唱是多声部的音乐,其中每个声部都能接触到音乐的旋律、和声,这对于训练中小学生音乐的基本能力如音准、节奏有很大的帮助;在合唱中,除了掌握音乐基础知识,还有对合唱作品的分析,根据作品的内涵,从多元化去分析,去感受,也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此外,置身于合唱队伍中,不但要演唱自己的声部,还要兼顾其他声部以协调自身与整体的关系,这对培养中小学生的集体合作精神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阐述在童声合唱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
一、音乐基础知识的培养
在童声合唱教学中,第一步就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一个出色的合唱队,队员如果对音乐的基础知识一窍不通的话,纵使他有再好的声音,也不能发挥出效果,所以在合唱教学中首先要渗透视唱练耳和基本乐理这两门最基本的音乐知识,掌握好音乐的基础,为接下来演唱作品作好铺垫。
1. 视唱练耳
视唱练耳是每个音乐初学者必过的第一关,一个合唱队员,音色再好,感情再好,如果不能识谱,不能辨音,那也是白搭,尤其是在童声合唱中,训练学生有一个灵敏的耳朵非常重要。如在训练时,我往往不急于学作品,而是花了大半的时间在学生练声的时候把视唱练耳知识渗透进去,先学识谱,学辨音,由易到难,让学生多听、多练,强化和巩固学生对音的概念。
2. 基本乐理
乐理跟视唱练耳这两门基础知识就像是双胞胎一样分不开的,是相辅相成的。除了听,还得知道到底听的是什么,听多久,这就涉及到乐理知识了,乐理里面所包括的节拍、节奏、音符时值等,这些都是为以后学好作品打基础的。如教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时,我让学生先听音符的时长,再唱出来,这时学生觉得有对比,一个长一个短,我再告诉学生他们叫什么名,长短要如何掌握。这样,在训练视唱练耳的过程中渗透着乐理知识,学生的音乐基础就掌握得更全面了。
二、审美意识的培养
在合唱队中,除了音乐基础知识,还有就是如何让学生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地演唱,这是多年来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怎样培养学生在分析作品中思考想象美、发现美?一是可以根据作品的内涵,从文学、美学、历史等方面多视tgWTqmkfIdNKRfmdLzMEPKLoSn4kHjV0Jh84rcEylTo=觉、多元化的方向作知识延伸,让学生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中理解作品,形成个体、独特的理解;二是引导学生从合唱作品中多方面去感受音乐的特点,同时辅以听录音、看录像、看演唱等手段,强化学生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能富有创造力地去挖掘每一首歌曲的内涵。例如练习合唱《七子之歌》时,先播放一段澳门回归时童声演唱的《七子之歌》片段,直接的视觉和听觉一下子就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引入一个美的境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和积极性。引导学生音乐合唱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并非说教,组织良好的艺术教学过程,其实也就是美育的过程,是美的欣赏和熏陶的过程。一个具有美的修养和审美能力的人,才懂得热爱生活、热爱事业,才是一个人格完善的现代型人才。培养出这种新型人才,应是音乐课程“美育”价值的最终体现。
三、集体合作精神的培养
童声合唱不是独唱,是合唱,即需多个声部一起合作,合唱中最考验的就是集体的合作精神,合唱是通过各个声部共同来完成的,要想获得最佳效果,就必须每个声部都统一、和谐。这就要求合唱团员首先要有自控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因为这样才能做到尊重别人、理解别人、团结别人。
1. 发挥集体水平,关注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合唱本身就是一门互相配合、互相协作的集体性艺术,合唱最讲究的是团体的合作效果,它可以培养学生密切合作、团结向上的良好品德。培养孩子们的合作精神,包括教育他们懂得如何协调自己和他人,使得整体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这是非常必要的。我通过合唱练习的过程让他们知道,若要使歌曲演唱的秩序不被打乱,每个成员的表现欲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就需要每个人共同努力,学会考虑怎么做才能使团队的努力收到最好的效果。特别在童声合唱训练中,由于小孩年龄较小,对于“集体合作”这个概念的理解还不能像大人那么透彻,在基本练习的时候,往往会遇到某些表现欲较强的孩子,他们不愿意默默无闻埋没在乐队里,时常在合唱时发出各种怪声来引起大家的注意,常常引起哄堂大笑,他们就有种满足感。在这种情况下,大声责骂或试图抑制都是不可行的。如在练习循环呼吸时,我除了用比较常规的“si”音进行长吐练习外,还让学生比赛“数冬瓜”,看谁在一口气里数的冬瓜数最多,要求期间不能换气。其实这个游戏是很有技巧性的,要想数得多必须要控制好气息,这个练习既可以让孩子找到保持气息的感觉,又增加了趣味性。随后继续“数冬瓜”,只不过这次的要求不同了,我让学生在高位置上用统一的语速和节奏,一定的音量和力度连续数“100个冬瓜”,同学们可以轮流换气,但不能让人察觉到中途有换气。如果让人听出哪个同学有明显的换气或者在音量和力度上有明显的变化,那么该同学就要挨罚。这样,既力求把课上得生动有趣,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感悟到合唱是集体的艺术活动,它以集体的音响来表达音乐的内容,任何个人的失误和差错都会影响集体的水平,所以要求每一个合唱队员必须高度集中思想,精神饱满,并在指挥的统一目标下敏捷、灵活地调整自己的声音,使自己的演唱在音量、音色、音准及速度变化等方面和谐地融入于集体的统一意志之中,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作品。
2. 丰富作品的表现力,注重探究能力的培养
“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这是教育的最佳状态。探究性学习是以人为本的学习,是一种创新性学习方式。在合唱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情景中自主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并启发诱导他们,给他们搭建发现、探究的平台。如学习歌曲《春雨》时,歌曲的引子部分是较为简单的单声部,我根据学生的能力,让他们想象大自然的各种景象和可能出现的音响,学生马上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他们提出,下雨时,各种音响是一点一点出来的。于是,我让分组分别担任一种音响,配上合适的音高,模拟自然音响,并对引子部分做了创作表现。而对歌曲的尾声,同学们又有了两种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雨越下越小,而也有人认为雨可能是越下越大。
对不同的意见,我没有直接认定,而是通过歌声来表现。学生们在各自的演绎中,认为两种可能都存在,只要唱得出来,都可用,这实际上也在无形中学习了渐强渐弱的力度运用。通过这种集体探究性的学习,学生学会了对作品的再度创作,更丰富了歌曲的表现。
四、舞台实践能力的培养
任何表演的专业都是离不开实践和舞台,合唱也不例外,合唱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音乐表现形式,它要达到表现音乐内容、树立音乐形象、传递思想感情,最终还得走向舞台面对听众,完成合唱作品与听众交流的桥梁作用。在教学当中我发现,实践能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实践能提高学生的实际表演能力;实践能让学生感受把合唱作品传递给听众的那份成功和喜悦。如在学校庆祝一些节日或者颁奖会上,我会争取多让合唱队参加的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站在舞台上表演,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胆色,而且激发了学生表演的热情,使学生在表演上有进步,也使学生更能感受合唱队团体合作的效果。又如在排练时,我会引导学生把合唱队当成一个表演的舞台,时常抽查个别学生现场进行演唱,这样不仅能考验学生的临场发挥能力,而且不会埋没每个学生的表演天分,让合唱队中的每个成员都尽可能地成为精英。
总之,童声合唱教学是音乐教学中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它既培养了学生扎实的音乐基础,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对于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审美力和高尚情操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因此,作为童声合唱引导者的我们,更要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学生创造一种更完美、更和谐的合唱氛围,引导学生对合唱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多给学生创造表演的机会,从而在这门丰富多彩的艺术课程上启迪他们的智慧,陶冶他们的艺术情操,使祖国未来的花朵绽放得更加绚丽。
参考文献:
[1]钟维国.童声合唱的训练与指挥[M].北京:人民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