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在有准备的环境中学习数学
2011-12-29宋杨
成才之路 2011年12期
世界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和促进幼儿“内在潜能”的发展。本人在多年的蒙氏教学实践中,通过创设良好的数学教育环境,让儿童在不断尝试和操作中,培养对他们对数学活动的学习兴趣。
一、提供操作性材料,创设活动区角
针对儿童数学心智发展的特点,蒙台梭利把高深的数概念简单化、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为儿童设计精致完整、科学且有数学知识内涵的实物化教具,让儿童通过双手的操作掌握数学基础概念。操作性学习是符合3岁~6岁的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学习方法,儿童在重复操作中把感知经验归纳成抽象概念。在蒙氏教室里,为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提供分层次、分步骤的大量操作学具创设了数学区角活动,通过儿童动手操作、动脑思考,逐步掌握排序、分类、对应、比较等概念进行数前教育。
1. 选取学习配对的学具,为学习分类和比较作准备
配对或对应是让儿童学习将相同物、相似物或互补物配对。提供的学具如相同物——色板配对、相似物——娃娃配对、互补物——乒乓球和乒乓球拍、锁和钥匙的配对、三个物体——几何图形橱对应等。它是分类和比较活动的必备技能,也是数概念形成的基础。儿童进行相同物配对较相似物配对容易,在运用配对比较多少时,儿童往往会受物体的外形特征影响,不能正确说出比较的结果,需要成人有针对性的指导。
2. 选取学习分类的学具,为计数活动作准备
分类是以一种或多种属性将相似的东西集合成群,将相异的东西分门别类,是幼儿计数活动的开始。提供的学具如单一类别的彩色花生分类、从一堆物品中选出一种物品的几何图形分类、相似性的玩具分类和层面性的玩具用途分类等。
3. 选取学习排序的学具,为数概念的学习作准备
排序是依据某种属性的等级、按物体某种特征上的差异或按一定规则来排列物体。提供的学具如按大小排序的白菜盘、高矮排序套筒(套娃)、圆柱体粗细、颜色排序等,是儿童理解抽象的数概念和数序的基础。同时,还能促进儿童可逆性、传递性、双重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选择以上学具时,要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尽量使用幼儿身边的适合幼儿使用的材料或用具,依据学具的系统性刺激,激发幼儿动手操作的愿望,获得相关认知经验。
二、开展小组活动,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
1. 确立使幼儿获得同类数学经验的平行小组活动
在小组教学中,教师把活动目的、操作规则、活动内容相同而操作材料不同的学具组合在一起,通过幼儿分组重复玩这几个学具,获得同类的数学经验。
例如在分类活动中,各小组以不同的操作材料依据同一种操作规则“按指示分类”,一组是将两种不同的蔬菜模型分别归放到标记指定的筐里;二组是把两种不同的干果分别归放到标记指定的筐里;三组是把两种不同的豆类分别归放到标记指定的筐里。不管幼儿选择哪一组分类的教具,都可以获得同样的看指示标记摆放实物的操作经验、按物体名称分类的逻辑经验、将立体物品与平面图标建立联系抽象经验。
2. 设置满足不同幼儿需要的差异小组教学活动
教师依据幼儿相同的心理运算结构、操作活动材料的抽象层次、操作规则的复杂程度以及所需要的思维水平的不同,设置满足不同学习速度、不同认知策略幼儿需要的有层次的小组活动。例如配备抽象层次不同的材料引导幼儿运用排除法学习分类活动,一组是只把实物教具中放对的材料拿出来,剩下的就是放错的;二组用彩色笔把图片教具中画对的图形圈起来,剩下的就是画错的;三组是必须排除干扰把具有相同颜色不同形状、或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学具分类。
3. 安排新旧活动搭配在一起小组教学活动
在小组活动时,教师要在适当的变化活动规则和材料的基础上,采用单一的组合或综合地采用几种组合方式,让幼儿重复以往出现过的活动。例如小班做“数字与筹码”的工作只要求摆放数字5以内的数字与筹码,在新旧经验搭配的小组活动中,就可以视幼儿的发展水平把数字与筹码增加到7或9。这样,幼儿在练习中既不会感到有困难,也不会缺少挑战;既对幼儿的学习迁移能力提出了要求,又利于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三、数学教育环境生活化,在生活中进行数学教育
蒙台梭利十分注重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运用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的知识经验,把幼儿的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抽象的数学问题生活化,提高幼儿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1. 利用游戏引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游戏是向儿童进行数学教育的有力手段和重要途径之一,儿童可以在欢愉、轻松的气氛中参与、体验、感受和学习初步的数学知识。例如在角色游戏《娃娃餐厅》中,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装扮餐厅,运用有规律地排序、分类的方法摆放物品,在设置商品价格时学习数数、认识数字,获得相关的数的经验;在集体游戏《我的朋友在哪里》中,通过唱唱跳跳的方式找到指定的两个人或三个人成为好朋友,学习数数、比较多少等数学概念。
2. 生活中处处皆数学
在日常生活环节中,积极寻找数学教育的内容和契机,进行数、量、形等内容的数学教育。
例如在幼儿入园时,引导幼儿数一数鱼缸里有几条红色的鱼、几条黑色的鱼;在点名的时候数一数几个小朋友没有来;在洗手时把小毛巾与幼儿人数一一对应,观察水龙头少、小朋友人数多、有快有慢等,以获得快慢、先后等数学概念。
在蒙氏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本人经过多年实践检验,通过以上几种途径,确实实现了儿童数学学习的培养目标,为他们今后小学数学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综上所述,教师要充分运用日常生活活动中与幼儿息息相关的数学教育因素,让幼儿感到数学不是一门枯燥抽象的学科,而是存在于他们身边的活生生的现象。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高等教学改革指导项目《蒙式教育对儿童教学思维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