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作文教学的新窗口
2011-12-29陈乐秋
成才之路 2011年12期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往往苦于作文难,一提到作文就头疼,写一篇作文要憋上好长时间才能完成,学习写作的兴趣更无从谈起。而教师的作文指导课,往往按贯有的模式去要求学生,更是不遗余力、详尽讲解,但学生仍感无所适从,只得按教师指导的思路,胡编乱造一番。甚至很多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在考试之前背诵几篇作文,到考试时生搬硬套。批改时,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没有新意。作文中的种种现象让笔者明白了:学生不能做到喜欢作文,关键是学生缺少写作的“兴趣”,缺少了生活“内涵”。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作文素质就必须冲破原来教学模式的禁锢,认真学习新课标,明确作文的教学目标;明确作文教学序列,提高作文教学有效性;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动笔;丰富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素材,使学生有内容可写;从读到写,读写结合,积累语言材料;拓宽作文教学的途径,使有效作文教学得到保证。
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勤奋地探索、执著地追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下,饶有兴趣地学习,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提高小学作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呢?
个性化写作就是学生自主地写作,写真实的文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我手写我心”,让学生写作的题材贴近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写自己熟悉的、喜欢的、想说、想写的事物,写自己内心的喜悦与苦恼……这样的写作方式,减少了对学生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学生写的是发生在身边的事、感兴趣的事,可以尽情表达个人的感受和心声,如此宽松的写作环境,自然而然就会使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学生写作的兴趣自然就更加浓厚了。
自信心是小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中很重要的心理品质,也是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笔者在教学中通过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以此激发写作兴趣,然后再逐步讲授有关写作的知识,循循善诱,学生就想写了。在激发写作信心时,笔者始终做到抓学生作文中的亮点,及时地鼓励表扬。哪位同学开头简洁,开门见山,太好了;哪位同学过渡语写得妙,真不错;哪位同学结尾自然,画龙点睛,真棒。每位学生作文中的一句话,一个词,甚至是一个标点,只要用得好,笔者都不错过表扬鼓励的机会,让他们树立信心,从早、从快地喜爱上作文,和作文交上朋友。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写话、作文,慢慢的,学生就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有了成就感。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具体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办好班级的作文园地,把学生写得优秀的篇、段贴在上面,供全班学生学习、品赏;其次对于一些特别优秀的稿件,笔者鼓励学生向报刊投稿,不管结果如何,对学生都是一种鼓励。
作文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写好作文要靠生活的积累。课堂教学仅仅是传授和学习作文的一种方式,而更广阔的场所则是整个社会。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校内外特定地点创设“生活”情境,组织学生参与,进行以提高学生作文能力为目的的系列作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高度有意注意的状态下培养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并逐步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同时,我们要让学生接触社会,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把学生带到思维与语言活的源头,在社会生活中,在广阔的天地里,积极地去体验生活,善于从生活中去发现写作素材,并分类进行积累。这样,作文时学生就有素材可写、会写、乐写了。
1. 走出课堂,接触大自然,观察生活
在学生的眼中,自然界是多彩的、迷人的。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学生心情愉悦,爱美之心油然而生,那初升的太阳、美丽的田野、清澈的小河、无名的小花,都是大自然精心为学生准备好的丰富的题材。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开展参观、游览、野炊、做游戏等活动,让学生感受自然界的五彩斑斓。例如春天到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乡村看桃花,体验如诗如画的桃园景色。桃园里,到处是错落有致的桃树、梨树,那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有的已绽放,正展露笑脸欢迎游客,有的则有点害羞,一个个花骨朵正含苞待放,可能想让花期延长,吸引更多的游客。学生们终于耐不住性子,不时地靠近细瞧,闻闻那诱人的香味,有的同学甚至觉得那泥土也和别处不同,竟动手玩起来。活动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但学生们还沉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感受着这无限风光。
2. 体验家庭生活的喜怒哀乐
家庭是学生熟悉的场所,他们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地生活在其中。在家里,洗衣服、整理房间、烧饭洗衣都由父母包揽,在学生看来也是理所应当。只有让学生亲身参与去感受生活时,生活才会给他们带来写作的灵感。为此,笔者与家长沟通,指导家长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适当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让孩子体验父母的辛劳。例如农忙时节,让孩子参与父母的春耕秋收,体验劳动的滋味与大自然的神奇;帮助父母饲养鸡、鸭、兔子等,了解动物的习性,还可以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带孩子外出活动,到城市、公园、工厂……甚至可以把这项活动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和家长,让他们体验生活,培养自主能力。
3. 走出家门,走进社会,体验生活
每个学生都是社会的人,都生活在社会之中。他们认识周围世界,必然包括周围社会的生活空间。笔者通过带领学生观察社会生活的典型场景,逐步引导学生去认识社会,让他们分辨“美”与“丑”,区分“是”与“非”。在作文教学中,大量的写人、记事的习作,其题材的源泉就是社会生活。为了让学生接触社会,笔者鼓励学生走出家门、走出校门去体验生活。他们有的帮叔叔阿姨站柜台,有的去车站卖报……当学生置身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他们因好奇而跃跃欲试,因亲身体验而了解社会,真正品尝到了酸甜苦辣等种种滋味,丰富了情感,所以急需倾吐。
(乐清市柳市镇第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