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中学语文有效教学
2011-12-29梅学军
成才之路 2011年12期
一、中学语文有效教学出台的背景
语文教学的改革,几乎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的。无论是一开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争论,还是到后来的“洋思目标教学”;无论是“应试教学”还是“素质教学”的大辩论,还是到今天的“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的确定;期间,积淀了无数弄潮儿的灿烂智慧,语文教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这是铁定无疑的。然而,我们应该看到当前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社会各界人士对目前中小学乃至大学生的语文素养低下表示出忧心忡忡,甚至有些人士不无偏激地指责:中小学语文教学花了那么多工夫究竟抓了些什么?语文教学改革搞了这么多年,因何中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仍就如此低下?而我们的语文教育界自身,也有不少人认为语文教学耗时多,收效慢,效率低。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有轻视的现象,认为语文课多上一节少上一节,没有区别。众所周知,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学科。语文学不好,势必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为此,如何让语文课堂变得有效甚或高效便成了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话题。
二、对有效教学中“有效性”的反思
笔者有个同事李老师,他的女儿在小学读五年级。有一次,学校准备组织一次春游活动,先让孩子回家征求父母的意见,然后学校依据学生的报名情况,再作具体安排。同事的女儿纯真活泼,聪明伶俐,向爸爸表达了想参加此次春游的愿望,哪知遭到了爸爸的一顿痛斥:“你把书本上的东西读好了就算不错了。”言外之意还在埋怨老师变着法子挣学生的钱。我心里咯噔一下,这不是绝好的口语交际的材料吗?新课程中不是积极倡导我们的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吗?我毅然决定让我的学生“亲密”地接触一次“社会”。接着,我便在我的学生面前,将这一情景再现一遍。任务:劝说李老师同意女儿参加学校组织的春游活动。要求:要有称呼,语言要得体,能够打动人。同学们接到任务后,个个情绪高昂,我想他们的情绪为什么如此高,大概是试题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吧!同学们个个埋下头来,精心构思起自己的劝说词来。5分钟后,同学们纷纷拿出了自己的劝说理由。有的说,孩子学习太苦太累需要放松放松;有的说,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应该见识;有的说,他女儿这么懂事,学习成绩又这么好,应该把参加这次活动作为奖励,让她到外面走走;有的甚至说,他自己也是老师,应该站在女儿的角度换位思考……针对学生的各种劝说方案,我是既不褒奖,也不贬低,而是推举劝说词写得最好的3个人,各自带领本组成员,去劝说李老师,即进入“实战演练”阶段。遗憾的是,几分钟后,三路人马一个个灰头土脸地回到教室,情绪低落地说:“李老师铁了心,死活不同意。”凭良心说,如果把这3个孩子的劝说词放在试卷中评价的话,我想绝大多数的语文教师都会给他们满分,因为他们的称呼恰当,语言得体委婉,劝说理由也是比较充分的。然而,把这几套所谓中规中矩的劝说词放到现实生活中,就显得毫无实用价值,苍白无力了。
“劝说”一词,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劝人做某事情或使对某种事情表示同意。”显然,这一案例中,就是要劝说李老师同意女儿参加春游活动。其实,我们大家都知道,“劝说”是否有效,是否成功,其核心标准就是看能否打动被劝者,能否使被劝者改变固有念头。可惜的是,无论是我们的编者,我们的教学理论者,还是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师,注重的只是劝说词的外在形式是不是规范,学生只要学会了表达的形式就算得上是“有效教学”了,其实这是一个巨大的误区。要知道这一“误区”的形成由来已久,它折射出了我国中小学乃至大学教育现状的可悲。说实话,时下我们所教出来的学生,只会玩形式上的“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显然,这一案例中,学生的劝说未果,便是预料之中的事了。
那么,如何才能使劝说词打动被劝者,真正体现劝说的“有效性”呢?首先,要研究被劝者的内心世界,他到底想的是什么?为什么对这一活动持否定态度?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了解了被劝者的内心世界,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劝说的话语才能有的放矢。针对这一案例的具体情景,李老师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走出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学好书本上的东西;一层是对钱的忧虑。摸清了被劝者的心理之后,接着,就是要调动自身的知识储备,来否定他不正确的观点,进而打消他原有的想法。最后,再考虑如果让他女儿参加春游活动,并说明有何意义。结果,同学们在我的启发下,集全班的智慧,形成了下面的劝说词:
尊敬的李老师:
我们听说你女儿有机会参加学校组织的春游活动,我们一起为她高兴。可是你对这次活动却不热心,你说把书本上的东西读好了就行。不错,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然而,古人说得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显然是告诉我们,走进社会,行走天下,比死读书来得更重要。至于钱吗,李老师,你如此疼爱女儿,难道会为这区区几百块钱而错失爱女“行万里路”的机会?再说了,一个孩子在没有父母的陪伴下,跟儿时的同窗行走“江湖”,同游“列国”,这将成为她终生不灭的记忆。李老师,你试想一下,对于你女儿来说,这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情!
……
同学们的这套劝说词,在现实生活中很管用,死活不同意的李老师,听完劝说后,尽管当是没做任何表示,但是他的内心却掀起了巨大的波澜,想想这帮学生的说法,还是有道理的。第二天一大早,李老师帮女儿付了360元的春游费。劝说成功了。
其实,生活是一个万花筒,说、笑、哭、骂样样俱全,劝说别人,亦应样样俱全。而我们的教材却一相情愿地以为劝说别人,只要有一套中规中矩的劝说词,就能劝说天下的所有人、所有事,这岂不让人笑掉大牙!
总之,一切服务于外在形式的所谓“有效教学”,均是“伪有效教学”,只有立足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才能算得上真正的“有效教学”。
(如东县兵房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