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美术教学中创造能力的培养

2011-12-29周尔伟

成才之路 2011年12期

  笔者认为,创造力作为一个人的重要素质已为人们所共识。美术教育尤其责无旁贷,因为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在教学中,我也曾经不断地发现新问题,研究新事物,学习新知识,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在美术教学中,也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美术教学的内涵
  所谓领域技能,即个体在某一领域中所具备的有助于产生各种反应的全部背景。如向学生介绍和传授优秀美术作品的技术特征;通过作品风格对照,揭示形成风格的要素;通过形式与内容关系的分析,使学生对各种艺术语汇运用有所了解,如形状、色调、材料的肌理等形式元素的语言性把握。这一目标向教学提出较高的要求,即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时常结合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不能为技能而技能,其目的就是对学生视觉感受性的培养,促使其审美经验的不断积累,为进一步创造储入能量。
  然而,具体的教学是受实践理性的制约,通常我们很难处理好技能学习需要一定量的训练与中小学美术教育课时量少的矛盾。所以,教师常把美术作业操作过程作为备课的重点,以求在较短的教学时间内获得理想的作业效果,于是,教师走一步学生跟一步的“小步子教学”成为常用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远离创造力的培养是不言而喻的,要解决矛盾,关键是我们观念的改变,一方面我们要把技能学习与个人的发展联系起来,只有对个体发展有益的技能才是最需要的。另一方面,要看到存在不同层次的创造,对学生刚步入美术学习时,创造力的培养也伴随而来,创造性的探索已经开始,当一个幼儿在纸上涂鸦而给涂鸦命名,已进入了初级的创造活动。
  二、美术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技能
  创造技能,是对问题解决具有决定作用的方面,包括认知风格、有效的工作方式以及启发产生新观念方法的了解等,其直接影响着创造的水平。想象可以说是创造技能最重要的功能,想象可以分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自主积极的有意想象,是有预定目的的想象,如艺术构思和欣赏活动。按想象内容的创造性、新颖性,有意想象又可分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教学要尽可能设置认知和逻辑的冲突,如调换熟悉作品的色调,添加和抽去部分内容,将作品倒置过来欣赏,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对想象力的控制是创造力发生过程的主要机制之一,它使理性和非理性保持应用的张力。无论是直觉、灵感的出现,还是艺术形式因素的运用、视觉效果的控制,都需要理性的参与,才能使形式赋予表现性和感染力。否则,学生不能驾驭想象,而创造活动也不能深入下去。同时,美术制作媒介的多样化也发展了创造的技能,如除了用笔作画,还可以用吹、拓、撕、塑、吸附、泼洒、拼贴以及计算机绘画等制作手段进行创作,使学生对活动操作的偶发性产生兴趣。各种媒介和材料的运用,使旧观念在与新技能和媒介、材料的相互碰撞中产生出新思想、新观念。在这中间,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思维方法,如逆向思维、发散性思维等,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只看到传统意义上的美术学习,而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良好综合素质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品质完善。课业的布置要具有灵活性,给学生以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若使每个学生画出一样的画,或呈现同样的风格,是创造的大忌;应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和模式,产生大量的变异见解,有意识地促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地思维操作,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三、美术教学要有创新
  创造动机既是创造活动的原因,又是创造过程中的驱力。激发创造动机,就是增加诱因。可是不恰当的评价和过度奖罚,会形成“外部动机”,使学生的创造依赖外在刺激,屈从于外部的控制,这将损伤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其自由发挥的环境和空间。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立足于自身实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独特的方式大胆地表现出来,同时能对他人的作品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这就需要营造出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平等温和的语言,诚恳热情的指导,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宣泄释放自己的真实情感。学生在这种民主、温馨、平等的环境下,将非常有利于创造意识的培养,为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完善其个性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创造人格的培养
  创造是一种开拓性的高难度的冒险活动,要求主体不仅具有创造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还需要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现代神经学家们认为,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创造的禀赋,但只有心理健全的人才会将创造潜力付诸实现。这就要求美术教育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而学生健全的人格应具备以下特征:不迷信权威、自信、恒心等。
  不迷信权威。对权威的屈从倾向是人云我云的心理根源。有些学生不相信自己的创造,总是退缩在印刷品的模仿之中,依附于外来的观念。对此,教师应经常剖析为学生所仰慕的作品之优劣。
  自信。自信不同于自卑和自大,是对自己较为客观的认识。有些学生往往有点成绩便得意忘形,碰到一点挫折就一落千丈。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使其认识到美术创造中个性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以扬长避短的心态来肯定自己的个性。
  恒心。这是与勤奋相关的心理倾向。我们常常看到有的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碰到问题就畏难、退缩,不是积极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因而就半途而废。因此,教师一方面要让学生持之以恒地关注某个问题,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另一方面要使他们树立起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和人才观念的更新,怎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怎样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已成为检验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在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教学更应该发挥出它所具有的独特作用。
  (乐清市天成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