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体育融入生活的思考与实践

2011-12-29钟张翔

成才之路 2011年12期

  体育是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体育生活化是体育积极融入人们日常生活,成为人们生活所需的体现,成为新的生存价值标准和生活方式。它的发展对于人的素质提高、社会的稳定、经济的进步及精神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让体育融入生活必然性和紧迫性
  1. 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据统计,全国每年大约有1.6万小学生由于安全意识淡薄、心理素质差等原因非正常死亡,安全教育迫在眉睫。“汶川大地震”的惨痛事例也在启示我们,对学生灾难面前的逃生技能和心理调适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对每个基础学科来说,都应负担起生命安全教育的责任,体育学科因其显著的实践性显得更加重要。
  2. 现代生活的优越性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和祖辈的溺爱,使部分学生从小就养成了自私、自大、自闭、孤独等不良性格,甚至还有些比较极端。这些都为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与人交往和接触社会,产生了很大的障碍,使他们不能很好地、很快地去适应生活,适应社会。因此我们在日常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应加强对学生这些方面的引导和训练,使小学生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 小学生体质不容乐观
  中国学生体质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学生体质下降明显。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目前的生活方式,使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转化。身体活动更为减少,校园里的小肥胖有明显的增长趋势。体育原本就产生于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服务于生活。而我们的体育课堂在提高学生的生活和生命质量上,是其他活动不可代替的。既然我们的体育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为他们的终身锻炼打基础的,换句话说:我们的体育教学就是为学生将来的社会生活服务的,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把我们的体育教育与社会生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呢?
  二、让体育教学融入生活中的意义
  首先,让体育教学融入生活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投身于课堂的学习,从而极大地提高课堂效果。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体育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到体育基本知识、技能,而且要让学生感到快乐。任何学科都一样,枯燥的学习,不断重复的动作练习,再加上付出的自己的体力,有时甚至是超极限的体力,往往只会让学生对学习体育望而却步。兴趣可以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成为打开学习体育成功大门的钥匙。
  其次,让体育教学融入生活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这是陶行知先生著名的《手脑相长歌》,它形象地指明了教育的宗旨是既要让学生学会用脑,又要让学生学会用手。而让体育融入生活,强调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在此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感知生活、感悟生活,又要引导学生改善学习、自主学习。
  最后,让体育教学融入生活中有助于《新课程标准》教育思想的落实。在现代社会,拥有健康的心理已成为现代人生存、发展乃至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养成学生健全的人格,是现代教育迫切而重要的任务。如何使学生在学习中既强身,又健心呢?就需要我们把体育教学生活化,让学生感觉到学习体育并非是在学习,而是在生活中游戏、娱乐。
  三、让体育融入生活,挖掘体育教学资源
  1. 教学内容生活化
  (1)让体育教学贴近生活,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学校并不是一个绝对安全的堡垒,也可能会有一些突发事件发生,如火灾、地震等,这就需要我们在体育教学中,生活教育结合体育活动,教会学生应付突发事件的方法。如在跑步活动中,我们可以加入火灾场景,教会学生迅速趴下,用湿毛巾捂着口鼻匍匐前进;前进时,要用手不断触摸墙壁,避免发生坠落事故;用手触摸墙壁时,要用手背,一旦碰到电线触电,手会被反弹出去,如果学生用手心触摸墙壁,很可能发生触电事故。
  (2)让体育教学融入生活,创造快乐的氛围。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设计上,可有针对性地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使学生置于生活的氛围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让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让每一个孩子的心情得到彻底的放飞,在活动中积极思考、积极锻炼,充分感悟体育的兴趣和魅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体育教学案例在我们身边很多,需要我们师生不断的去挖掘,把生活情境再现到体育教学中,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让小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去体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2. 场地和器材的生活化
  体育场地、体育器材是学校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进学生健康的有效保证。传统的体育教学器材,是建立在竞技体育的思想基础上配置的,许多器材不适合学生的发展特点,有些很少真正得以使用。而通过让学生收集各种生活中的遗弃物和废料,用来进行学习和锻炼,既培养了学生的环保和节约意识,又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非常重要的体育信息,那就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寻找到各种不同的器械进行自我锻炼。这些由学生收集、开发的生活器材,既发挥了它的潜在功能,又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意识。
  3. 教学方法生活化
  教学方法生活化就是将学生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在课堂上运用和发挥,感受到课堂的亲和力。不少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长时间停留在陈旧的规范之中,观念上固守于重复练习法、分解练习法、讲解示范法等,忽视最具情趣的游戏和比赛法,常常出现教者发令,学者强应的局面。
  那么,如何使教学方法生活化呢?这就要求教师充分熟悉和利用学生的所见所闻,努力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共同点,引发学生共鸣,主动参与教学。同时教师要培养学生接近生活、观察生活的能力,将教学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四、结论与建议
  体育新课程重视课程内容和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生命意义与生活价值,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的人文观。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生活回归意味着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等方面都应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起点,着眼于学生的生活,为培养具有广泛社会适应性的人才服务。
  通过实践证明,让体育融入生活,有效地改变了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竞技化,使学生融入生活,教学方式多样,更新了教师教学观念,巩固并加深了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理解,拓宽了教师对学习方式改革的思路,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开发的生活化的体育器材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是可行的,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体育课堂并非孤立于现实世界外的学习时空,教育者应该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将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中,我们的体育课教学才会像生活一样丰富多彩,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我们要让生活走进课堂,将课堂引向生活,如果每个学科都能在课堂教学中注入生活教育资源,引领我们的孩子在熟悉、亲切、愉悦、绿色的教学课堂中学习、生活,那我们的社会这个大课堂必将会成为长青树!
  
  参考文献:
  [1]杜翠娟.中国学校体育[J].中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