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的相互渗透
2011-12-29孙媛
成才之路 2011年12期
摘要:语言是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英语教学中,教师在强调语言知识传授的同时,还应适度地渗透相关跨文化知识的教育。
关键词:语言交际;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与人交际的工具,也是使人与文化融为一体的媒介。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的文化特征,它随着人类的形成而形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因此,学生在学习一种语言的同时,也在学习该民族的文化。外语教学不仅要介绍语言知识并进行技能训练,更应该把这种学习与训练放到文化教学的大背景中进行,最终培养语言运用能力。
以往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比较注重单一的词汇、语法、句型等语言本身的传授,而忽视了语言背后更为重要的文化方面的教学。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语言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语言和文化同步发生,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语言的丰富的发展。有了语言,人类就有了文化。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而培养交际能力的基础则是语言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大概的了解,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任何一门语言都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小到单词、大至语篇的各个层面,都能体现出文化异同。
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有时在英语语言中找不到汉语言的对应词。要让学生理解就必须进行文化方面的解释。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首先要渗透词汇所代表的社会文化内涵。比如在汉语中的“阴”“阳”,在英语中就找不到对应词。汉语中的“红色”是喜庆象征,而美国人却习惯用“red”表示“气愤”“罪恶”……
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各自语言语法上也会留下深刻的印记。因为一种语言的语法结构是由思想反映现实的角度以及人们思维的方式决定的,教师只有通过语法中的文化渗透等形式,才能有效地使学生加深对英语句子结构的理解,排除母语干扰,提高表达的准确性。
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必须遵循语用规范。教师可以通过对两种不同文化的对比,使学生在交际中避免语用错误,更加得体地运用语言。此外,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我们应多渠道渗透“文化意识”教育。“文化意识”是《英语新课程标准》的新概念,旨在让学生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它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尤其是中国与世界接轨后便显得更为迫切。而现在许多英语教师还没有完全认识到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的关系的重要性,有些教师虽然知道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但在实际教学中未能正确引导,因此需要英语工作者紧抓教材特点,在语言教学的同时让学生了解英美国家文化,从而启迪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让学生的文化积累与语言技能同步发展。比如,教师可通过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片、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多层次、多渠道地帮助学生从语言现象中发现文化,指导学生学好外语,从而使学生具有得体的社会交际能力。
学习任何一门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和熟识使用该语种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的思想、习惯和行为;更要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它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我们学习应用外语,目的是为了交际,并且是跨文化交际,在跨文化交往中,没有这些深入认识,只局限地以自己的母语为文化中所形成的各种思维和行为方式,以习俗观和世界观去和外国人进行交往,必然会形成不同文化观念在某个话题或论点方面的冲突。
随着跨文化交际的发展,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通常会引起误解而导致语言歧义。在英语中,因为其词汇量大,词语含义颇多,而且语法的运用比较灵活,加之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的区别和差异,通常会引起误解而导致歧义。因此,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语言歧义现象是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经常遇到的。由于歧义表达的意思不确定,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不好断定,不仅给英语的理解带来了困难,产生不准确、甚至错误的理解,还常常给英汉互译增加难度,但是如果歧义使用得当,则会带来生动形象的幽默感。
语言在人类的一切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如果抽去社会文化内容,语言就只剩下了空洞的外壳。因此,只有让学生充分了解其文化背景,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加强对所学英语的理解和领悟,才能使其在交际中准确、得体地使用英语。然而,人类的语言又如此神秘,是人类迄今尚未完全了解的东西。只有把语言系统放在社会大系统中加以考察,才能更有效地揭示语言的本质以及语言系统的内在规律。因此,我们一定要把语言与文化结合起来,进行深入的对比研究,从而加深人们对语言文化功能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左焕琪.外语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